做事真的不如做市?法制大于共识( 三 )

但在币圈则完全不同 , 虽然有“基石轮”、“私募轮”、“公募轮”这样的说法 , 但实际上它们对项目方本身并没有要求 , 基本上会包装的项目方都可以完成这些融资操作 , 最后直接拿钱上交易所 。

正是这种规则 , 导致币圈的很多项目选择迎合投机 , “做事”不如“做市”渐渐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共识” 。

项目方不是一次性获得大量资金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开发商获得了资金 , 如果他们停止经营 , 人们可以提取存款 , 并使开发商停止获得资金 。

存款人不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 , 这在心理上是很好的 , 而且可能会降低法律上的风险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加入 , 而不仅仅是一次性活动 。

通过这种思路 , 项目方拿出一部分token用于售卖给投资者 , 第一阶段只允许项目方获取少数投资金额(例如1亿美元中的100万美元-500万美元 , 相当于种子轮) 。 项目方使用这些资金做出可用产品 , 如果没有实现这一里程碑 , 投资者可从智能合约中取回资金 , 而完成里程碑后 , 项目方可继续从合约中获取到资金(比如1亿美元中的1000万-2000万美元) , 并用于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市场拓展 , 并以此类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