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致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20)

谷歌、微软、索尼固然强大,但这不是他们站在风口浪尖兴风作浪的理由;他们舍得在硬件上投入成本,对赌未来这才是我们缺失的。

当然国内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忙着自己的互联网生态,无暇去赌那个看不到明天的智能硬件,国内创业公司的概念有点看头但走着走着就垮了,这也是事实;直到小米和华为的进场,我们才多少有了那么一丝期待。

小米和华为没有一上来就搞什么惊天动地的概念,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的回避前辈的坑,这确实很明智;但始终走在别人的后面我们就很难成事。

2019年8月9日,鸿蒙出世,我们第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但扑面而来的冷嘲热讽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最大的软肋:应用生态的缺失;已有应用生态的迁移成本是一回事,部分人不愿意迁移则是另一回事。

而智能穿戴也不外如是。

智能穿戴不是给传统穿戴产品一块芯片就能万事大吉。

我们还需要考虑每一种穿戴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逻辑、使用限制和使用伦理,只有我们更全面的考虑到智能穿戴的使用细节,它才有可能更流畅的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