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的人工智能,并不是全部( 二 )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零售行业的落地情况还给出了另一个提醒:到底应该怎样应用人工智能?

语音识别、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人们对这些应用已经不陌生。还有各种外观像“人”的机器人,因为会互动,也往往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形象。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确实是人工智能,可又只是人工智能最初步的表现形式。如果把这些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创新应用,无异于舍本逐末。

算力、算法、大数据构成了人工智能的核心,它们与场景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时候,它们可与硬件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生产提高效率,不过,它们可以是机器人,也可以是机器臂,甚至是任何一个由人工智能操控的、与人体任何部位都不相似的硬件形态。但只要能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应用。

还有些时候,人工智能可能完全没有硬件形态,而是通过算力、算法,把大数据用起来,变成渗透在某个行业、某个场景的“操控”能力。不过,这种操控力能发挥的作用却比硬件载体更为重要,“无招胜有招”。

可见,不论是新零售还是其他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既要有看得见的部分,也不能忽视看不见的部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来说,更是不能被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所局限,而是大胆地发挥想象、充分地渗透并变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