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翎客航天CEO:重复使用火箭必须做,这不是为了抢名头( 二 )

尽管业内专家认为,该试验只是可回收领域的初步试验,离SpaceX的水平仍有距离。前行者SpaceX剑指火星的“星际飞船”(Starship)测试原型“星虫”(Starhopper)在刚刚完成20米和150米跳跃后,10月份瞄准了20公里回收高度。

专访翎客航天CEO:重复使用火箭必须做,这不是为了抢名头

火箭如果不重复使用,真的就干不下去了

在中国的民营航天领域,以可回收和快速复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已成为业内公开又明确的目标。

楚龙飞表示,现阶段的民营火箭公司要“靠发射卫星赚钱非常非常难”。一方面是由于火箭研发投入大,另一方面,公众对火箭低成本化的期待太高,但中国的火箭公司尚未从根本上采用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手段。

“对一次性火箭期待低成本,这是会逼死人的。”他坦言,从人力成本、研发投入、供应链方面压缩成本,空间并不大。一发报价两三千万的火箭,最终获得300万元利润已是不错的数字。

“火箭如果不重复使用,真的就干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干不下去,由火箭支撑起来的整个行业都不会有大的发展。几千颗卫星的发射市场,一定得基于极低的发射成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