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窖让村民尝到“生态甜头”( 二 )

“越是缺水的地方,越是盼水。”范孝臣说,1998年春天,眼看着播种季节就要到了,可就是不下雨。“沟里人急啊!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光秃秃的山坡上一下子就形成了地表径流,一会儿就把山间的坑坑洼洼积满了。看着这种状况,我想,山场面积大,容易积水,但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能不能挖一个水窖,把洪水引导到水窖中积存下来,等到缺水时再使用。”

说干就干,范孝臣立即在自家高海拔的自留地山沟中挖了一口深3米、长宽各5米、水泥浇筑的集水窖,水窖建成了没几天,果然积满了雨水,他用软皮塑料管把水引到山下自家的果园里。果树喝上了“及时水”,长势格外喜人,当年10多棵果树就收入了5000多元。

53户村民纷纷向范孝臣学习,开始建水窖。因为水流靠落差,不需水泵不用电,村民笑称这是“自流井”“自流水”。

只有山更绿,水才会更多。尝到“生态甜头”的王麻子沟人很快明白,只有树多林密,雨水才会越积越多。如今,王麻子沟村共建起绵延1里的集水窖“自流井”600多口,铺设地下输水管道55万米,人均蓄水100立方米,年蓄水量相当于一座3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全村户户改善生态环境,把坡上坡下、房前屋后全都种上了苹果、鸭梨等果树,人均果树达到300棵,每亩地收益至少达到三四千元。“依托果品产业吸引游客采摘、吃农家饭,一般农户一年就能挣个六七万元呢。”范孝臣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