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黄、绿、灰……青铜器到底是啥颜色?( 七 )

简介:戈,又称鸡鸣、拥颈,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种长柄兵器,前端有一柄横刃,以勾击为主要攻击方式,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普遍的兵器。(铜镜前面已有叙述)

颜色:淡绿(隐约可见)

红、黑、黄、绿、灰……青铜器到底是啥颜色?

战国时期的铜戈、铜镜,因青铜病已断裂(来源:考古邦)

成因:主要是由于青铜器在某些不经意的情况下接触了氯化物,导致生成淡绿色的碱式氯化铜。

绿?有啥大惊小怪?注意,此绿不是是健康的碱式碳酸铜、碳酸铜,而是一种致命的、和碱式碳酸铜不太容易区分的绿色锈斑——碱式氯化铜。

外壳性质分析:碱式氯化铜为浅绿色固体粉末,不溶于水,溶于酸。But,碱式氯化铜“异于常锈”的地方在于,它的腐蚀反应不仅出现在青铜器表层,还会在青铜体内反复进行。

评价:这是实打实的“危险色”!它会导致青铜器畸形、纹饰脱落、最后整个器物粉化、断裂,乃至完全损坏!因此,文物修复学上将染上碱式氯化铜的青铜器称为“得了青铜病”的青铜器。在预防上要避免青铜器与氯化物接触,无空气污染物。如果青铜器不幸染上了碱式氯化铜,常见的修复方法有工具法(用锥子、刻刀一点点剥离,但无法根除)、清洗法(用蒸馏水反复清洗,直到清洗后的水检测不出氯离子)、超声波法(用超声波振动原理去锈)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