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再与军方合作,AI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六 )

那么,歧视的来源是哪里?是打标签者的别有用心,是数据拟合的偏差,还是程序设计哪里出了bug?机器所计算出的结果,能为歧视、不公、残酷提供理由吗?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3.数据保护是AI伦理的底线

网络空间是一个真实的虚拟存在,是一个没有物理空间的独立世界。在这里,人类实现了与肉体分离的“数字化生存”,拥有了“数字化人格”。所谓数字化人格就是“通过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勾画一个在网络空间的个人形象”——即凭借数字化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人格。

而在AI环境中,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其拥有着用户大量的使用习惯和数据信息。如果说“过往数据”的积累是机器作恶的基础的话,那么资本力量的驱动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中,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任意一个潜在选民的“心理特征”投放付费政治广告;而投什么样的广告,取决于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情绪特征、以及易受影响的程度。很多虚假的消息在特定人群中能够迅速传播、增加曝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技术主使克里斯托弗·威利最近向媒体揭发了这个人工智能技术的“食粮”来源——以学术研究为名,有意攫取的5000 多万用户数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