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测试超级小鼠,具有夜视能力,突破哺乳动物视觉极限( 三 )

中美科学家测试超级小鼠,具有夜视能力,突破哺乳动物视觉极限

图 | 电磁波和可见光谱(来源:Wiki)

近红外区域是人们最早发现的非可见光区域,其波长刚好处于人类可感知范围之外,在 780 nm ~ 2526 nm 的波长之间。

而韩纲和他的同事们让老鼠可以看到的,正是在这个范围内的光线。

目前,人们要在黑暗中看清事物,需要依靠红外热像仪(热图像照相机)来检测生物或其他物体发出的近红外辐射的方式实现。但这些设备通常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和使用。

因此,韩纲和他的团队就设想:是否能通过在老鼠的眼睛里注射一种叫做“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的特殊纳米材料,来让老鼠获得近红外视觉。

这种特殊的纳米材料中含有稀土元素铒(Er)和镱(Yb),可以将近红外的低能光子转换为哺乳动物眼睛能看到的高能绿光。

对此,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韩纲在展示时说:“当人们观察宇宙时,只能看到可见光。但如果我们拥有近红外视觉,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到宇宙。人们或许能够直接用肉眼进行红外线天文观测,也可能在没有笨重的辅助设备的情况下拥有夜视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