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文章图片

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文章图片

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文章图片

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文章图片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公司或任何一个组织 , 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 只要有生命的活动就一定会有矛盾 , 一定会有斗争 , 也就一定会有痛苦 。 \"
20年前的一次公开讲话中 , 任正非提到了关于1996年的那场华为内部集体大辞职的事情时 , 感慨万千 。
1996年是华为的成长史上最为痛苦的一年 , 也是华为成为跨国公司的转折之年 。
这一年 , 在华为发生了很多事情 ,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件 , 不仅决定了华为的生死 , 影响还持续到了今天 。
一件事情是任正非与李嘉诚\"搭上关系\" , 迈出成为跨国公司的第一步;另外一件事情就是 , 驰名中外的华为内部\"市场部大辞职\"事件 。

这次辞职事件的发生 , 后来被称为\"惊天地、泣鬼神\" 。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是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时任华为副总裁的孙亚芳女士 。
导火索:\"山大王\"割据 , 华为\"危在旦夕\"
1994年 , 随着华为对数字程控技术的完全掌握 , 万门机的配套研发取得阶段性成功 , 华为通往全国市场的大门正徐徐打开 , 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 到1995年 , 华为的市场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5亿!
而高涨的业绩报表背后 , 蕴藏的是巨大的危机挑战 。

来自于国内外同行的围追堵截让华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 。 当时国内通信市场上展现出的巨大消费潜力让\"洋品牌\"蜂拥而至 , 疯狂挤占市场份额 。 国内的\"巨大中华\"四家不甘落后 , 南北对峙 。 华为在重重压力之下处境艰难 。
除了外部的危机 , 华为内部也涌动着不安分的暗流 。 1995年 , 华为共有1750人 , 绝大多数受过本科以上教育 , 还有800多名博士、硕士 。 研究开发人员占总人员的40% , 市场营销33% , 生产15% , 管理12% 。 任正非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倒三角型 。
但人多也意味着麻烦多 , 管理难度也会加大 。 任正非6年来一直任由全国各地办事处的负责人自由发挥 , 时间一久 , 有些办事处颇有诸侯割据的苗头了 , 无法统一管理 。
除此之外 , 当初一起打天下的这些人 , 某种程度上有一种隐形的\"家\"文化流动其中 , 很多事情不是靠制度不是靠流程而是靠默契和情谊来驱动 。
当企业发展渡过了最初的冲刺期 , 发展相对平稳时 , 很多战场上下来的员工都会松口气 , 有时候就一直松了下去 。
做企业 , 不进则退 , 表面看似平静 , 实则暗流涌动 , 必须要快速扩张继续冲锋陷阵 。
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 哪怕业绩再好 , 也解不开任正非心头的焦虑 。 于是他马上找到了当时华为副总裁、主管市场工作的孙亚芳进行商议 。

【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别看孙亚芳是一员女将 , 但巾帼不让须眉 。 她沉思过后 , 当即提议道:干脆在市场体系内部来一次集体大辞职 , 能者上 , 庸者下 , 要革这些 \"山大王\"们一次命!
这个提议正合任正非之意 。 1995年 , 任正非就发表了《解放思想 , 迎接96年市场大战》 , 在那时 , 任老板已经下定决心要加强全国办事处的管理和控制 , 强化总部的领导和权威 。
一不做二不休 , 在孙亚芳的带领下 , 团队的26个办事处主任 , 同时向公司递交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 , 一份述职报告 , 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 , 具体决定接受每位递交报告者的哪一份报告 。
通过公平竞争 , 有的重新上任 , 有的就此下岗 。 \"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的内部整训运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 可谓是一次完完全全的洗牌 。
任正非感叹:可能会葬送公司前途
这场辞职是在任正非的默许之下进行的 。
后来任正非总结道 , \"如果说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 , 那么我们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 \"
在华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 开创了无数的第一次 。 其中对华为企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 , 就是这场大辞职事件 。

这不仅对于华为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在整个中国企业界也称得上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开天辟地的壮举 。
其实 , 在当时这个\"壮举\"受到了不少质疑:市场部是企业的命脉部门 , 是给企业赚钱的主要抓手 , 老板平常都是哄着都来不及 , 怎么还逼着他们辞职呢?市场部离职后跳槽怎么办?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既然有这么多的质疑 , 华为为什么依然坚持要组织这一次大辞职呢?
\"不得不辞\" , 是任正非对于这次大辞职的评价 。
大辞职事件后的后遗症和孙亚芳的竭力反对
对于1996年的华为 , \"集体辞职\"事件为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 , 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

1999年 , 华为又有高管提出干部当中存在安于现状、缺乏斗志的情况 , 为此他们提出再来一次市场部大辞职 。 一次大辞职事件成功之后 , 有人觉得 , 这成了一颗救命稻草 。
但殊不知 , 有时候 , 绝招只能释放一次 , 次数多了 , 可能就不奏效了 。
这次建议的提出 , 遭到了孙亚芳的强烈反对 。

她说:\"我不同意 。 竞聘是那时我们因为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不得已而为的特殊做法 , 是小公司的做法 。 华为这几年人力资源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 , 我们应该通过体系运作来考察干部 , '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 \"
孙亚芳更进一步提出\"以奋斗者为本\"需要配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 华为也逐渐演变成为真正的现代化管理的跨国公司 。
大辞职事件起于孙亚芳 , 也终于孙亚芳 , 自此之后 , 只有人提到这部历史 , 但是鲜有人在提到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做内部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