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 给南海做一场深度“解剖”( 三 )

为期8年的南海深部计划,经过2019年的补充、集成,总共立项60项(重点51项、培育9项),吸引了全国32家单位的700余名研究人员参加,进行了多种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的大量观测与实验,完成了三个半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航次、4个深潜航次和每年的共享航次等海上作业,以及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最终揭示了南海深部的科学奥秘,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提出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新假说

8年长跑,南海深部计划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假说,特别是在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两方面,冲破了传统认识,挑战原有的传统观点,提出新的假说。

对于海盆的成因,世界上研究的标准来自北大西洋。19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认为南海的形成过程就是大西洋的翻版,只是规模小、年代短而已。但研究发现,南海不是“小大西洋”,南海与大西洋有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海盆形成机制,前者是“板缘裂谷”,后者是“板内裂谷”。“传统的大西洋型‘板内破裂’模式,是‘拉、拉、拉’,形成开阔的大洋盆地。南海是‘三面受敌’被挤压,南海‘板缘盆地’张破裂机制,是‘挤、拉、挤’,是‘长不大’的边缘海盆。”汪品先说。南海的研究指出了国际文献和产业部门实践中将两者混淆的错误,提出西太平洋边缘海是“板缘裂谷”形成的系列,有待采用新视角、新技术加以重新认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