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人脸识别:几秒便生成事业报告 准确度令人惊讶(12)

我国也已经有数据相关的立法,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如果收集使用规则包含在隐私政策中,应相对集中,明显提示,以方便阅读。另仅当用户知悉收集使用规则并明确同意后,网络运营者方可收集个人信息。”而且“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

王新锐认为,换脸、换声这类App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大规模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如果发生泄露及滥用,会造成各种欺诈和造假。且生物识别信息的丢失会比其他身份信息的丢失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更改性,比如邮箱、电话可以更改,但人脸、声音、虹膜等信息泄露后,没有办法再更改。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人脸识别这一技术面前仍然处于手足无措的观望状态。我们应该行动得更快一点,在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危害正式发生之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