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入门必备云原生发展简史》( 四 )


 
2014 年的时候 , Kubernetes 项目发布 , 其意义在于 Google 将内部的 Borg/Omega 系统思想借助开源社区实现了“重生” , 并且提出了“容器设计模式”的思想 。 而 Google 之所以选择间接开源 Kubernetes 而不是直接开源 Borg 项目 , 其实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Borg/Omega 这样的系统太复杂了 , 是没办法提供给 Google 之外的人使用 , 但是 Borg/Omega 这样的设计思想却可以借助 Kubernetes 让大家接触到 , 这也是开源 Kubernetes 的重要背景 。
 
这样到了 2015 年到 2016 年 , 就到了容器编排“三国争霸”的时代 , 当时 Docker、Swarm、Mesos、Kubernetes 都在容器编排领域展开角逐 , 他们竞争的原因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 , 那就是 Docker 或者容器本身的价值虽然大 , 但是如果想要让其产生商业价值或者说对云的价值 , 那么就一定需要在编排上面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
 
Swarm 和 Mesos 的特点 , 那就是各自只在生态和技术方面比较强 , 其中 , Swarm 更偏向于生态 , 而 Mesos 技术更强一些 。 相比之下 , Kubernetes 则兼具了两者优势 , 最终在 2017 年“三国争霸”的局面中得以胜出 , 成为了当时直到现在的容器编排标准 。 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就是 Docker 公司宣布在核心产品中内置了 Kubernetes 服务 , 并且 Swarm 项目逐渐停止维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