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厦:见证香港从渔村到大都市的成长( 二 )

落成之初,位于香港尖沙咀市中心的重庆大厦是一座典型的商住楼,住户绝大多数是本地华裔业主,商铺也和“左邻右舍”没太多分别。但很快,这里拜当时蓬勃发展的香港制造业和“水货业”所赐,成为非洲、南亚裔聚集且自给自足的“小联合国”。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马修斯(Gordon Mathews)花费四年时间专门考察这座大厦,据说在大厦内晤谈过逾120个国家的租客。2007年5月,专题报道过马修斯考察的《时代》杂志,曾将重庆大厦评为“亚洲最具全球一体化特色的地方”。

朋友告诉我,重庆大厦曾是香港“青春的见证”:这里最初的外籍住客,是来这里打工和做小本生意的南亚、非洲籍穷人。他们的活跃,折射出上世纪60-80年代香港工业繁荣期“乱忙”的景象。大厦低廉的租金让这些做着“香港梦”的外国人得以较体面地栖身,而围绕着他们兴起的五行八作,又让大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异域”氛围,“自成一统”。重庆大厦和香港二战后“同步起家”,见证并真正参与了“年轻时代”香港从渔村到工业化大都市的“第一次成长”。

当我探访那里时,香港的支柱产业不再是制造业,而“升格”为服务业和旅游业,重庆大厦也“与时俱进”,从“水货中心”、“外劳乐园”,演变成名噪一时、不乏神秘色彩的“廉价旅社集散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