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他们让人类认清自己在宇宙中位置( 六 )

为何直到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薛迅表示,这和现在光学望远镜性能的提升不无关系。“隔着一个恒星观测其他行星非常困难,只能通过周期性的变化来判断。这往往需要经年累月地细心寻找,在万千个数据中筛选出可能。天文学是一个需要毅力的学科。”好在,通过光学望远镜,科学家目前发现系外恒星的速度正在加快。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现时估计不少于10%类似太阳的恒星都有行星的存在。

其实,早在2015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施郁,就预言了这一发现将获得诺奖。不过这次“应验”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还打破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

早在2009年,施郁教授就撰文指出,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凝聚态、原子分子光(简称原分光)和天体几个主要领域的轮换。在不少专家眼中,诺奖不仅是科学家个人的荣誉,更代表着业内对专业方向发展的认可和期待。

如今,学界不少人,也挺接受这一“规律”,此前大都看好今年的物理学奖授予粒子物理或场论,因为“轮到了”。前年是天文物理相关的引力波获奖,今年再摘桂冠的天文物理领域研究,虽然实至名归,倒颇有些“黑马”之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