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好”爷爷到底有多好?他的中国学生们这样说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张盖伦刘园园刘霞

导语

97岁的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终于等来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位“足够好”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履历,让人看了啧啧称奇。在日常和工作生活中,“足够好”老爷子是怎样一个人?

古迪纳夫:money always makes touble

受访人:孙春文(中国科学院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研究员)

2010年4月到2011年8月,孙春文在古迪纳夫组里,做了一年半的博士后。

妻儿都在国内,孙春文将全部心思扑在科研上,他常常是最早到达实验室的人,但每次,“我刚到不久,古迪纳夫就来了”。

那时古迪纳夫已经快90岁,但如同所有人说的那样,依然敬业和勤奋。“他不是看哪个领域热门就做哪个,他做学问就是特别专注。”比如在锂电池领域,古迪纳夫耕耘了几十年,并将继续下去。

孙春文记得,老师为人友善,没有所谓“大家”的架子。他办公室门总是打开的,任何人有任何疑问,随时进去跟他讨论就是。尽管已不再年轻,但古迪纳夫思维一直很活跃,也保持着看文献的习惯,紧跟业内动态。“他要是读到和你研究领域相关的论文,还会把你叫过来一起讨论。”古迪纳夫跟孙春文说过,他的任务就是支持学生做出最好的工作。在一次大牛云集的行业内交流会议上,古迪纳夫也主动将孙春文介绍给其他顶尖的专家。“他支持后学,甘为人梯。”孙春文感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