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超融合报告出炉,中国自主创新力量崛起( 三 )

引自《中国超融合市场竞争格局报告》

一是 , 超融合市场的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扩大 。 实际上 , 过去几年超融合已经在边缘和敏态应用场景中验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 但超融合的应用范围绝非仅限于此 , 其覆盖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 , 不仅客户群正从中等规模客户向大型企业扩张 , 应用场景也从服务器虚拟化、VDI、分支机构场景扩展到数据库、私有云等关键业务场景 。 二是 , 超融合市场仍旧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 特别是目前大中型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纳率依然很低 , 2018年云迁移率仅为11% , 混合云仍然处于早期 , 相反用户更倾向于在私有环境部署类似的云基础架构 , 这也意味着以超融合为代表的基础架构会成为众多企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选择的主流模式 。 三是 , 中国超融合市场的主流玩家也发展出了“三大流派” , 包括通过产品差异化优势来赢得市场的纯超融合厂商 , 如Nutanix、SmartX 等;通过已有市场基础覆盖的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 , 如戴尔易安信、华为、华三、深信服、VMware等;以及为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的云提供商 , 如QingCloud , EasyStack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Gartner在这份报告更将SmartX作为其中的代表厂商做了重点介绍 , 指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生产就绪”产品已成为SmartX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标签 。 不难看出 , 无论是从客户需求 , 还是应用场景 , 乃至未来增长看 , 超融合市场的崛起和爆发已是大势所趋 。 更为重要的是 , 以SmartX为代表的中国超融合厂商 , 其技术的领先性和落地性同样也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 这让SmartX有实力 , 也有能力能够与全球顶尖的超融合厂商展开“同台竞技” 。 中国厂商崛起的背后那么 , 中国超融合厂商为何在短短六年时间之内 , 就成长为本土超融合舞台上的有力竞争者呢?在这背后 , 他们究竟有何制胜的秘诀呢?在Gartner看来 , 这离不开他们在产品、市场和生态三个维度的“精耕细作” , 具体来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