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范式戴文渊:人工智能是一生的追求( 五 )

「逻辑」,合伙人陈雨强评价他时,也一直提到这个词。戴文渊曾是陈雨强大学的小导师,也是他在百度实习时的leader,他认为逻辑是自己从戴文渊那儿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形成一段描述,或者一个算法。他关心这里面本质的逻辑是什么;第二点就是,你怎么做,别人能听懂,别人能理解。」

这种极度理智,与戴文渊在ACM竞赛中受到的训练密不可分。

大学前他的性格截然相反,是紧张的、情绪化的。高二时他的计算机水平已经是江苏省顶尖,代表全省参加全国信息学竞赛。10年的准备,到了现场,第一试就开始紧张,第二试好一些,但一综合,排到了全国第23名。当时第18到22名都是同分并列,前20名进国家集训队,他失之交臂。

进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信息学竞赛,是他中学时代的理想。他认为自己也具备这种实力。从10岁开始,他的世界里只有计算机和题目,花了大量时间做编程训练。比赛完,从北京回到家,他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奥运会,非常有实力竞争体操冠军的人,结果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了。」

当时高中正好有一个保送清华的名额,但不能选专业,他不能接受不学计算机。刚好同一时间,上海交大的教授俞勇,寄了一张填了他名字的保送推荐表到戴文渊的学校。俞勇说,这张表不能给别人,如果戴文渊不要,那就自动作废。戴文渊接受了上交的邀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