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漫游路(四):GSM的辉煌发展( 四 )

请记住,这个场景叫做"同城特例",很重要。

对于移动电话的设计者来说,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实现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功能,发展到第二代的GSM时,体系化地解决了漫游问题,在技术上全面满足了移动电话的话音业务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通信技术之外的漫游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际运营中,技术人员心目中完美支撑漫游的GSM网络,对有些问题还真解决不好。

比如,前面提到的同城特例,实际上这个场景只有两个139的GSM用户之间进行通话时才可能发生,其他的组合下,还是要走两个长途。

如果主叫用户是联通的GSM用户,那么联通的网络无法查询139用户的位置信息,只能将呼叫送到被叫用户的归属地,由被叫用户的移动交换机再进行路由判断和接续。

如果主叫用户是固定电话用户,那么首先电话会送到主叫所在的长途局,同样的,长途局也无法识别用户的位置信息,还是要把呼叫转到北京去。

这样看起来,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GSM的先进性,这就尴尬了,所以技术人员就想办法进一步优化。那个时候,移动和电信还是一家,于是制定了"就近入网"的技术方案,也就是:如果固定电话用户呼叫一个移动用户,就把呼叫转接到当地的移动网,由移动网来判断被叫的情况。这样,即便是固定电话呼叫移动用户,也能实现"最佳路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