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人类机体完美再生,至少还得闯过三道关( 三 )

研究微环境会发生什么,将更接近完美再造的目标,再生工程需要研究的力也从“宏观”走向“微观”,进入到细胞甚至分子的层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表示,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深入了解或阐述材料对机体的影响,即外来物、植入后的衍生物对机体的刺激、诱导与影响;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机体对植入的生物材料的应答,包括识别、代谢、排异等及材料彻底代谢途径与微环境重建。

标准关:走进“真实世界”,还需标准加码

“再造性的修复很早已作为医疗器械应用到临床,形成的标准经常很难跟上生物新技术的进展。”复旦大学教授丁建东说,要推动新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甚至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构建“与时俱进”的标准体系。

“标准一定要制定,但不能太繁琐,否则就限制了科技进步,而且要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丁建东说,随着生物新技术的引入,需要进行微环境中相互影响的基础研究。例如,电荷、化学组成、软硬度等都会关联到机体对植入物的“接受度”,标准依据的正是基础研究获得的数据、经验等,最终形成“标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