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 锂电池产业链哪些公司站上风口?( 四 )

1998年,中国天津电源研究所开始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2018年7月份,一种用纯碳作为高容量、高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在科达煤炭化学研究院问世,像特斯拉、比亚迪等相关纯电汽车续航路程很难超过六百公里,如果这个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话,那就会突破瓶颈性障碍,是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成果。

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 锂电池产业链哪些公司站上风口?

图5/8

2018年10月份,中国南开大学梁嘉杰先生和陈永胜先生的课题组与江苏师范大学赖超先生的课题组合作成功,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银纳米线—石墨烯三维多孔载体,并负载金属锂作为复合负极材料,这一载体可以实现高超速充电,而且大幅地延长了锂电池寿命。当时这份研究成果在A股市场上也掀起了一波炒石墨烯电池的热潮。但该研究成果仍然处于实验阶段,距离广泛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 锂电池产业链哪些公司站上风口?

图6/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