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印度贫民窟边上长大( 八 )

巴纳吉的写作既不像学究派,也不像反贫困运动家。他对绕口的学术表述敬而远之,对行动主义也持保留态度,不知是什么动因促使他从事扶贫研究。

“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比我的工作方法更为宏大。我的背景是纯理论和数学理论,因此我的背景非常像受过训练来提出和解决难题的人那样。但这并不是说我不想要的穷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事实是恰恰相反的,但这并不是我从事这一研究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了解这些经济学理论,为什么不把它用来帮助理解我身边看到的现象呢?”

扶贫先行

他承认,如果有一个解决世界贫困的万能答案,那是再好不过的。“当然,是的。如果我们有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那肯定会更容易受到关注。没有人愿意知道,实际上我们有一千个小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解决每一个问题。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巴纳吉说。

尽管如此,《贫困经济学》还是获得了《金融时报》/高盛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奖。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扶贫的有效性也显得更为重要。

“我认为,援助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和深入研究某些事物,并推动创新。”巴纳吉说, “这是中央政府一直没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因为这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失败,还可能是多次失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宣称:昨天我挽救了两百万条生命。我有点担心,如果政治压力变得更大,只有这种声音能存活下来。而我却认为,援助真正具有附加值的地方(这是各国政府不能做到的)是促进颠覆性的创新,现在这越来越难维持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