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者”海信( 五 )

我一直好奇 , 为什么做电视的海信 , 能够进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光通信、交通、医疗等领域 , 而且成为了领先者?

9月28日 , 海信科学探索中心开启 , 在参观其中的“海信历史文化馆”时 , 我终于明白了 , 这些领域看似不相干 , 但是有一条共同的线串了起来 , 那就是:技术 。 1992年当上海信前身青岛电视机厂厂长的周厚健 ,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 , 一直坚持至今 。

“海信历史文化馆”展出的每一个产品 , 背后都讲的是技术的故事 , 在这里撷取几个:

其一 , 是“信芯”的故事 。 2005年6月26日 , 海信发布“hiview信芯” , 这是他们历时4年自主研发、达到同类芯片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款数字视频处理芯片 , “hiview信芯”的出现意味着一颗真正的“中国芯”的诞生 , 它标志着“7000多万中国彩电芯片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

其二 , 是“液晶模组”的故事 。 2007年9月 , 中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线在海信投产 , 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状况 , 海信从此实现了平板电视上游产业链的突破 。 这背后 , 充满着艰辛 , 甚至是生死 , 因为韩国、日本等上游企业已经控制了液晶面板的生产 , 要再将模组集成 , 那么中国彩电企业只剩下做“水果贩子”一条路可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