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凭新型计算机登上量子领域的“铁王座”?( 三 )

Google凭新型计算机登上量子领域的“铁王座”?

图3/13

图注:这种离子阱的设计灵感来自沃尔夫冈·保罗,是离子阱用于研究量子计算机的早期实例之一。照片拍摄于2005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一个实验室,展示了当时的量子计算机组件设置。离子阱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超导量子计算机慢得多,但它们的相干时长(Coherence Timescale,信道保持恒定的最大时长范围)也要更长。

量子比特不再是非黑即白的0或1,而是用基态(ground state,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这种定态)代表0,激发态(excited state,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代表1。例如,电子自旋可以向上或向下,光子极化可以左旋也可以右旋。在初始状态和读取最终数据时,量子比特还是会以确定的0或1呈现,就像使用经典计算机的常规比特一样。

与经典计算机不同,执行指令时量子比特的状态并不确定,而是0和1的叠加态,类似于可以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薛定谔的猫。只有计算结束并且读出最终结果,最终状态才得以确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