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大批前沿科技成果受关注,为何如此多的成果出在北京?( 二 )

(昨天,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观众现场体验VR驾驶系统带来的乐趣)

哪块地适合种蔬菜,哪块地适合种果树,无需农民耕种经验的积累,用遥感大数据的智慧“千里眼”通过后台高速运转、计算,就能窥得机密——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回到中国创立的科技企业佳格天地,能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正在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令参展观众赞叹咋舌的类似高新技术和企业数不胜数。

几年前,佳格从全国数百个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的一员。传统评审变路演竞技,由技术专家、投资人等共同评定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政府支持,这种打破传统的创新型项目扶持方式,让不少创业者叫好。

“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没想到在清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重大发现,已远远超过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鼎盛时期的水平。”在去年举行的上一届中关村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感慨万分。以流动制、国际化、竞争性为基础的准聘教师聘用体系等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成为施一公眼中的“清华密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