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进行混改 央企交出三张“答卷”( 三 )

“僵尸企业”处置率逾95%

针对“僵尸企业”处置这一难题,彭华岗表示,到目前为止,此前梳理出的逾2000户“僵尸”和特困企业处置率已经超过95%。

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即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维持生存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不产生效益,却依然占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严重妨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等新动能的成长。

国务院国资委在2016年率先启动了“处僵治困”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41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的“处僵治困”工作。到目前为止,彭华岗透露,“僵尸”和特困企业处置率已经超过95%,接近完成。

彭华岗指出,处置这些“僵尸企业”主要是采取各种综合性的措施,有的是通过司法程序破产、关停,有的是通过兼并重组,还有一些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强管理、重组整合,使这些企业实现“脱困”。

对于处置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彭华岗表示,一是按照劳动合同法,职工转岗以后给予必要的补偿,由政府和企业来共同推动。二是有些企业采取提前退休的方式,在正式退休之前保证其必要的费用,到退休的时候,按照退休来办理。三是一些企业对职工进一步加强培训,助其转到其他企业或其他岗位。实际安置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通过“僵尸企业”的集团公司在集团内部来消化。总体而言,平稳地处理好了职工安置问题,基本没有出现群体性上访事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