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荣耀|华为的救赎,从史上最强大的Mate手机开始( 二 )


值得注意的是 , 整个9月份 , 荣耀甚至没有对手机业务进行任何指标的相关考核 , 在王明的印象里 , 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
另一边 , 友商早已伺机而动 。 他们一边迅速弥补荣耀在乡镇市场的空缺、一边用抬高工资的方式 , 挖角仍在荣耀销售体系内的任职员工 。
王明所在的省包公司 , 直接触达区域经销商的员工是一线业务代表 , 他们主要负责荣耀在某一区域的供销以及渠道管控 , 这部分人群是友商“挖人”行为的重点 。
“从9月份开始 , 友商的动作就很密集了 , 他们会直接打电话给一线业务代表 , 基本每天我们公司员工都会收到十几个电话 , 他们的挖人方式就是在原有底薪基础上上调工资 , 一般在2000左右 。 ”王明告诉字母榜 , 目前河南两大省包已经被挖走了十几个业务代表 , 这些人对华为不构成太大损失 , 因为被挖走的很多人业绩并不出色 , 但对友商来说 , 荣耀原来的业务员有资源、有经验、懂渠道 , 还是有可用之处 。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 , 字母榜9月份找到王明的时候 , 他对荣耀供货量减少的事实虽有所担忧 , 但仍然对荣耀抱有期待 , 他当时告诉字母榜 , 荣耀整体的存货足够 , 只是为了拉长战线在做选择性调整 。 不过近日对字母榜提及10月份的供货量时 , 他坦言荣耀的供货量仍然处在近乎减半的状态 , 言语之间透露出些许无奈 。
对当前以“求生”为核心诉求的华为来说 , 出售荣耀或许真的是更好的选择 。
另一方面 , 郭明錤此前在分析中提出 , 荣耀独立之后 , 购买零部件将不再受禁令影响 , 荣耀手机业务也能得以保存 。
B
相对于存在感并不强的mate 40 , Mate 40 Pro与Pro+ , 是本次发布会的重头戏 。
6.76英寸的OLED屏幕、90Hz的刷新率、2772 x 1344像素的分辨率、沿袭P40系列的“药丸”开孔设计、双扬声器 , 这些常规升级在这两款产品上全部具备 。
这两款手机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外观 。 其中 , Mate40 Pro采用玻璃材质面板 , 提供白色、黑色、银色、绿色(夏日胡杨)和黄色(秋日胡杨)五种配色 。 Mate40 Pro+则拥有黑色和白色的陶瓷材质后壳 , 同样沿袭华为P40 Pro+的设计思路 。
在核心硬件部分 , 全系搭载全新5nm 5G SoC麒麟9000处理器 , 其晶体管数量达到153亿 , 比苹果的A14多出30% , 这意味着 , 华为mate系列能够保持更低的功耗 。

GPU方面 , 麒麟9000芯片配备全新的ARM Mali-G78 MP24 , 这是全球首个拥有24核心的移动图形处理器 , 相对于骁龙865+ , 性能提升52% 。 整体的能耗比也比骁龙865+有最低25%的提升 。
谈及此处 , 余承东还隐隐对标了苹果一把 , 他表示 , “不像某厂商刚刚才推出第一代5G手机 , 华为已经是第三代了 , 在现网测试中 , 上行比其他的5G技术快2倍 。 ”
他还表示 , 随着相关技术的再次升级 , 华为mate系列能够做到使用36个月之后依然不卡顿 , 流畅性只比最开始下降2.5% 。
影像系统 , 依旧是华为这场发布会的重中之重 , 全系产品摄像头均采用了星环设计 。
其中 , Mate40 Pro 沿用潜望式光学变焦结构 , 实现 10 倍混合变焦和 50 倍数字变焦 , Mate40 Pro+ 则是实现了 20 倍混合变焦和 100 倍数字变焦 , 从超广角到超长焦基本上实现了全焦段的覆盖 。

在视频方面 , 后置镜头实现了实时视频 HDR 以及超级运动防抖 , 前置则是实现了前置慢动作、前后双景录像和前置 4K 等功能 。
一大亮点在于 , mate 40 Pro+搭载了业内首款自由曲面镜头 , 余承东表示 , 配合华为防畸变的算法技术 , 这一镜头能够有效解决拍摄画面畸变问题 。
发布会结束的第一时间 , 华为Mate 40 Pro DxOMark榜单出炉 , 华为mate 40 Pro以前置相机104分、后置相机136分的成绩登上榜首 。
可以看出来的是 , 作为华为的传统强项 , mate 40系列这次在摄像水平上一如既往保持了高水准 , 但相对于此前iPhone 12系列的改变而言 , 提升幅度并不大 , 华为的领先优势 , 正在被苹果缩小 。
C
任正非此前曾公开表示 , 华为一定要走利润高的高端手机路线 。 在他看来 , 华为消费者业务只是辅助产业 , 目的就是赚钱 , 负责输送资金 , 好助力运营商业务在全球冲锋陷阵 。
华为2019年年报显示 , 消费者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673亿元 , 同比增长34.0% , 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首次过半 , 高达54% 。
如今 , 华为手机业务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 IoT或许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唯一的出路 。
字母榜此前在《华为这根绳上的蚂蚱》一文中就曾指出 , 从7月份开始 , 华为便有意识加大了对经销商在融合产品方面的考核比重 , 具体包括智能手表、手环等终端 。
一位华为top364级别经销商下的门店老板告诉字母榜 , “大概的考核方向是看我们单店手机融合产品的销量比重 , 具体考核细则不便透露 , 但当下每个门店会设置一到两个融合专员 , 每周会有两次线下培训 。 不仅如此 , 这批融合专员有一个固定的微信群 , 他们每天早上都要晨读 , 还要将自己介绍产品之类的演示视频放在群里打卡” 。
不过他向字母榜透露 , 当下他所在的门店 , 平均每个月融合产品的出货量只能占到十分之一左右 , 华为的转型之路注定道阻且长 。
客观来看 , 每一次网络制式的升级对行业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 3G到4G , 加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催生了手机终端App应用的繁荣 , 进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 但5G时代 , 手机终端的链接范围更广 , 承载入口越来越多 , 带来的是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 。
今年以来 , 国内手机品牌纷纷加速IoT布局 , 先后推出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产品 , 大多也是在备战5G 。
不过就当下的市场布局而言 , 在IoT布局上较为完善的无非iPhone、华为与小米三家 , 硬件产品已覆盖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的融合产品 。
相比之下 , 华为在AIoT上的战略布局显得稍晚 , 2018年底 , 华为正式推出AIoT生态战略 , 表示将从入口、链接、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丰富的产品形态 , 以“HiLink+HiAi”作为支撑产品生态的技术使命;到2019年 , 华为提出“1+8+N”全场景战略 , 希望以此构建起牢固的终端消费者生态系统 。
当下 , 在硬件生态上 , 华为已经具备相对完备的体系 , 终端产品已经覆盖到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多款终端产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