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住223次地震后,故宫很骄傲地说:我如此坚挺,全靠这些黑科技( 五 )

参考图2

不过 , 古代中国人的迷信观念似乎一直在提醒着朱棣和他的工程负责人们: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紫禁城 , 必须要牢牢矗立在帝国的核心位置上 。 一场大火 , 一次地震所导致的建筑坍塌损毁 , 可能都是不吉利的 , 这会让全体国民联想到帝国的命运是否与此次灾异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 从而对统治者的能力或权威产生质疑 。 为此 , 这座大型木结构建筑群 , 在设计初始便考虑到了这些细节问题 。 比如遍布宫殿各个角落的大水缸、水井与内河 , 就是为了在遇到火警时 , 方便救援人员能及时控制灾情 。 而面对地震这个不可抗因素对紫禁城建筑结构的威胁 , 设计者和建造者们又将会如何去做呢?谈艺下面将以太和殿(明永乐称奉天殿、皇极殿 , 俗称金銮殿)的建筑结构为例 , 谈一谈明代的一些建筑“黑”科技!

1:故宫的地基是“海绵”做的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比喻 , 因为谁也无法相信 , 这座长64m , 宽37.2m , 高26.92m , 面阔11间 , 进深5间 , 建筑面积2381㎡的庞大建筑竟然建立在一块如同“海绵”的基础之上 。 在我们的常识中 , 高楼大厦一定要有一个坚固、深厚的基础 , 这样才足以承载巨大的建筑结构压力 。 正如我们很难在沼泽地、松软的沙地中寻找到高大的树木一样 , 巨大的建筑物同样无法在松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 然而 , 故宫的设计者们 , 却并没有按照常识来建造这座神奇的宫殿 , 他们偏偏要尝试用另类的方式来挑战大自然的一般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