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号20周年|戚发轫:一生难忘神舟情( 四 )

“当时 , 美国人选的是两舱方案 , 苏联人是三舱方案 , 都有自己的道理 , 都上过天 , 都成功了 。 中国到底用两舱方案 , 还是三舱方案?争论也是很大的 。 最后 , 我们决定用三舱方案 。 但不是照抄苏联 , 我们把苏联的生活舱改成轨道舱留轨使用 , 把返回舱尺寸加大 。 我们认真地选择了一个符合中国情况的方案 。 ”在戚发轫看来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案 。 这就是创新!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争八保九”的时间表 ,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要争取在1998年发射 , 保证能在1999年进入太空 。

但按照飞船当时的研制进度 , 实现这个目标太困难 。

“按照程序 , 我们1998年11月才做初样地面试验 , 暴露出问题后进行改进 , 然后再生产 , 送正样上天 。 从初样地面试验到正样发射只有不到一年时间 , 是不可能完成的 。 ”

但是军令状已经立了 , 最后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借鉴曾研制过的返回式卫星的经验 , 利用做过地面试验的初样的部分组件 , 改装成用于发射的正样飞船 。 戚发轫介绍 , 神舟飞船有13个分系统 , 他们“有所为 , 有所不为”——凡是能够保证飞船返回的分系统 , 无论有多大困难 , 技术上都要突破 , 装船;与飞船返回无关的分系统暂不装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