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如何坑人的?( 三 )
克莱因·克里斯坦森将这两种信息分别称作:积极数据&消极数据。
积极数据是指有结构、可量化的数据。比如:销量,销售额,留存率,转化率,复购率,利润率,付费率,性能指标,市场规模等等…(能规范的被整理到Excel里的数据都是积极数据)
而消极数据呢,就是指那些没有清晰的结构,也很难被发现和量化的数据。比如用户使用产品背后的动机,情感,观念,习惯,以及这些因素跟随时代的变化等等。
从业务诞生的那天开始,企业就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积极数据:
- 哪些产品卖得最多?
- 哪些产品利润最高?
- 复购率如何?
- 顾客年龄如何分布?
- 市占率是多少
- ……
- 销售部会根据不同产品的销量和利润,去影响生产规划
- 品牌部会根据品类在网络的关键热词,去调整产品卖点
- 投放部会根据老用户的属性,精准投放新用户
- 客服部也会根据用户反馈,给产品提优化建议

文章插图
不过,一些“经验之外”的东西,也在酝酿和发生着。以电商为例,当阿里和京东根据自己的增长经验,扩充更高客单价的品类,抢夺更高净值的人群,设立专门的打折促销日,并战略性放弃低端市场的时候,拼多多却突然冒了出来,并且只用几年就变成用户量全国第一。
阿里和京东其实都没有错,但拼多多是凭什么?那些低线的用户,为什么不用淘宝,却要用拼多多?
因为更便宜。
为什么拼多多更便宜?因为它有很多作坊货、山寨货。
那为什么这些作坊货、山寨货要去拼多多卖?
一方面是其他平台不让卖,另一方面,拼多多的拼团模式能让他们利薄多销——跟在线下参加赶集一样。
是的,对于低线的用户(包括商家)来说,拼多多才是首个把他们线下购物的场景搬到线上来的APP——不管是组团购物、砍价还是买卖山寨便宜货,本来就是他们线下的日常。
至于淘宝和京东,对他们来说则更像城里的商场——贵,去的次数也不多。(而且对他们来说,但凡贵的东西,要看到实物才踏实)
这跟“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有啥关系呢?先说“消极数据”。
为什么拼多多能看准这个市场机会?还发明“社交电商”这个新物种?
其实,对于低线用户来说,购物本身就是社交——大家一起上街买东西;遇到熟悉的商贩砍砍价,你买一斤花生,他送你两颗枣;你帮隔壁大婶带点葱,隔壁大婶帮你带点盐。既有商品交易,也有情感往来——这就是拼多多洞察到的,关于用户购物的消极数据。
所以,什么“帮砍拼送”,什么“社交电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那些消极数据(动机,情感,观念,习惯等)的洞察。
拼多多只不过是把它们搬到了手机上,让它更容易发生而已。

文章插图
至于阿里和京东,毋庸置疑,他们的核心团队一定是既懂电商业务,又精于数据分析。不过,这么专业的团队,为什么没有在拼多多之前把握市场机会?
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要增长,团队要成长,自然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利益更大的地方——更高净值人群,更高客单价产品,更高频的产品等等。(包括现在的拼多多也一样)
另一方面,如泉涌喷的积极数据,也很自然的将内部注意力集中于产品和指标:
推荐阅读
- 马化腾|只比刘强东大5岁的丈母娘长啥样?看到照片,网友:这不是姐妹?
- 直播间|人民热评:屈臣氏道歉不是终点,必须处理骂人主播
- 雷鸟智屏|【请回答2021】对话雷鸟智屏李翔:“用户”和“体验”是两个年度关键词
- 白手起家|刘强东年轻时的照片曝光,让人心酸,网友: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 大强子|刘强东额前的那撮白头发是被吓出来的,一个叫徐新的女人救了他
- 腾讯|从100万卖掉,到3.5万亿登顶,腾讯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移动市场的
- 聊天记录|识时务者为俊杰。马化腾说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网友:深谋远虑
- 拼多多|马化腾说腾讯是一家可替换的普通公司,莫不是在重新定义普通公司
- 大股东|阿里背后的大股东是软银集团,那么腾讯呢?
- 客服外包|进口店如何选客服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