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怎样从清朝中国政治上层中退出的?( 二 )


看似微不足道的礼仪问题,对东西方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影响 。
其一,彻底决定了中国在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的结局 。
明末清初是中国最有希望与世界科技界融为一体的时期 。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虽然没有经过科学技术训练,但他们的好学、勤奋、悟性,决定了半路出家完全可以得道的结局 。从徐光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就足见这一点 。当教徒基本限于目不识丁或只为生计奔波的阶层时,他们既没有关注科学的兴趣,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传教士活动也只能就着低端,从而失去了科技交流方面的意义 。
其次,中国失去了最好的西方老师 。
早期到中国的耶稣会士都是受过极高专业训练、品德方面精挑细选的人士 。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们必须以真诚、克制、平等和勤勉才能赢得人心 。比利玛窦等人来华更晚的1639年,约翰.哈佛在向清教徒捐赠了400本图书,就能成哈佛大学校史的里程碑;直到19世纪初美国前总统杰斐逊将自己的6,487册私人藏书出售、美国国会图书馆才有了首批像样的馆藏 。但此前的1614年到1618年间,传教士金尼阁在欧洲专为中国教区募集的西方书籍就达7,000部 。这批书籍先是随金尼阁一行到达澳门,之后进入中国内陆 。如果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平和地进行下去,或许中国就没有近代挨打受气的屈辱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