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海关掌门人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传奇人生

【大清帝国海关掌门人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传奇人生】西元1854年的秋天,从香港开往上海的飞剪式帆船“艾奥纳”号在南海遭遇了台风 。搭乘该船前往上海的有几名英国外交部的实习翻译,其中一位是北爱尔兰人,前一年刚刚从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毕业 。这个矮小的19岁青年相貌不很起眼,带着一副乡下人看西洋镜的好奇表情东张西望,在漂泊海上的三个星期里,他和其他乘客一样只能吞咽花生:此后他一辈子都不愿碰这种吃食 。
虽然祖先范赫德(Robert Hart)出生时家道早已中落 。某天他意外看到了一张以荣誉校长克拉伦登伯爵(时任外交大臣)名义贴出的布告:英国外交部拟招募一批毕业生前往驻华使馆工作,担任翻译和随员 。罗伯特马上报名,并获得家人的支持 。临行前父亲塞给他50英镑路费:对一个年收入仅有几百镑的家庭来说,这已经是相当慷慨的资助了 。罗伯特在香港随港督兼驻华公使包令学习中文,颇受好评,旋即乘“艾奥纳”号前往上海 。当时他多半不会想到,自己日后将以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闻名于世 。
60年后的1914年,一尊背手含胸的铜像在上海外滩九江路竖立起来,人们从中英双文的碑铭上读到他的生平:鹭宾大英帝国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十字勋位获得者,从男爵—这正是“艾奥纳”号上那个羞怯的旅客 。
赫德曾司掌中华帝国海关48年之久,使这个新机构始终维持廉洁高效的运转,并把邮政、灯塔和海底电缆引入中国;赫德还是自强运动的要角,以《局外旁观论》等见解影响和诱导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变革,于“同光中兴”不无贡献 。
然而对这个精通中文、喜爱东方音乐的“洋和尚”来说,“客卿”身份既是平步青云的基石,也时时带来困扰 。对内,赫德以“中国人民的同胞”自居,以其专业知识与职业态度服务于清政府,获得“驯顺近礼”的称赞;但他也深深卷入清末复杂的政局,试图为己寻租,被李鸿章目为“阴鸷而专权,怙势而自尊”的小人加以提防 。
说到底,赫德更像是一位现代职业经理人,他关心的主要是关税收入和经济秩序稳定,对中国改革的建言、对西方在华利益的监护乃至与英国政府忽远忽近的关系都服务于这一主题 。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局面的持续,以及缺乏专业人士的困境,使他的任职竟能维持近半个世纪之久,可谓空前绝后 。只有在晚清特殊的政治生态下才会出现这么一位“帝国合伙人”,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
赫德
合伙人崛起
刚到中国时,赫德担任英国驻宁波使馆的见习翻译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在1858年前往广州,任驻粤领事馆首席翻译 。很快辞去了领事馆的职务,参与组建广州海关 。1861年赫德代理上海江海关税务司,两年后升总税务司,开始了四十余年的海关生涯 。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本有“土著”海关建制 。乾隆二十二年(1757)确定广州单口贸易制度后,朝廷即令粤海关统一管理行商交易,征稽关税 。但此际的中外贸易形势胜于实质,朝廷对“四夷宾服”的满足感大过从贸易中获利的冲动,加之担心洋船蜂集、不便管理,旧海关的技术相当粗率,收入也较少 。乾隆末年粤海关每年账面收入不过110余万两白银,仅占岁入的3% 。1842年后,单口通商变为五口,朝廷仍以旧海关负责人在新开埠地区筹建新关,并以两广总督兼任管理,实质仍是老一套 。这五个海关人手既不足,又缺乏统一章程,自然难有业绩 。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军攻占上海县城,苏松太道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缒城而走,江海关衙门也遭洗劫 。如此一来,洋商乘机拒纳关税,并向英法等国代表寻求许可 。但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认为:取消关税将在各国商人间引起恶性竞争,对市场稳定不利;清政府与欧美各国关系尚处于微妙阶段,明火执仗地侵害中国利权会带来冲突 。为体现公允,英法美三国领事决定在租界成立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新机构,“暂代”瘫痪的江海关执行关税征收和缉私任务;作为回报,两江总督怡良批准洋货只缴纳一次进口税,在内地流通不必另行纳税 。
1854年7月,新的江海关在苏州河北岸挂牌办公,它的章程出自英国驻沪代理副领事、22岁的李泰国(Horatio Lay)之手,规定:英法美三国领事每人可推荐一名外籍人士担任税务司(最初为领事代表),由他们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作为单一体联合行动;税务司可以自由调阅、核对海关文书账册,所有公文非经其副署不得公布;任何装卸货物准单、税款收据、结关准单或其他正式文件非经税务司副署,不得签发或使其生效 。1855年,李泰国本人成为江海关英籍税务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为通商口岸增加到15个,李泰国竭力说服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把江海关制度推广到其他商埠,获得恭亲王首肯 。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委任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统领各口岸新设海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