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有多强大 又是怎样灭亡的( 二 )


关于明朝的灭亡
明朝其实亡得很冤枉(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只涉及天灾疫病)
中 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1580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 。根据有的学者的 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 。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 。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 活的幸福就会无限的扩大,为了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所不用其极了 。我国的地震学家也证明,这个时期是华北大地震最多的时期 。据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公 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 。这个时期,北欧气候非常寒冷 。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寒冷和地震与太阳上少黑子有关 。
酷寒必 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 。当时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 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 。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崇祯年间的农民大 起YI就不足为奇了 。在频繁的旱灾的同时,鼠疫也随时威胁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 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 。次年,疫情传至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 。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 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 。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 。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 。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 。”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北京 。
北京周围地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然能够回忆:“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 。通州、东安亦疫 。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 不敢问吊 。”“大头瘟症”就是颈项肿大 。在疫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乐县,“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强、栾城二县的记载相同 。另外,来自各 地方志的资料表明,鼠疫还传播到了山东及河南北部等地区 。
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华北鼠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 。这次爆发地点仍是 山西 。一条来自山西兴县的报告说: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 。天行瘟疫,朝发夕死 。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朝发夕死”、 “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顺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纪事》记载这次疫情,“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 饵 。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 。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样,河北地区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 。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治今邢台)、河间府(治今河间)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 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 。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 。广平、顺德、 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 。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了北京城 。
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 。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 。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 。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 。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