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历史影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世界( 二 )


大清帝国驻法公使论《(孙子兵法)在法国的历史》廖世功(1877--1955)号叙畴,上海嘉定人,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留学于法国政治科学院,获学士学位,回国后考授法政科举人,历任学部主事、北洋洋务局帮办、欧洲留学生监督、驻法国巴黎总领事、兼驻比利时公使、中国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同时负责德意志在华侨民遣返工作 。
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国为世界文化之源》这部著作中提到,就连咤叱欧洲的法国名将拿破仑也读过《孙子兵法》 。廖氏曾担任过驻法公使,在法国政界、军界有许多朋友,他的说法恐怕不会是空穴来风 。从拿破仑个人的身世看,他于1779年进入位于香槟的布列纳军校攻读炮兵专业,1784年进入巴黎皇家军事学校深造,次年毕业 。而18世纪80年代的头几年,恰好《孙子兵法》法文译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众的瞩目 。在拿破仑入巴黎军校深造的前两年,尼昂出版公司经法国国王特许,将《孙子兵法》作为一套有关中国的丛书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 。照常理推断,求学期间酷爱读书,曾大量阅读过世界各国军事、历史和法律书籍的拿破仑受当时巴黎社会上一度盛行的“孙子热”的影响,浏览过《孙子兵法》并不是不可能的 。
对《孙子兵法》的重视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 。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 。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 。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 。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 。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 。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 。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 。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
《孙子兵法》的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