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对待亲情的态度不同( 二 )



皇后大丧期间,只因永璜和永璋没有表现出极度悲伤,就被冠以“不尽人子之道,孝道礼仪全无”等罪名剥夺宗籍 。而且在当着满朝文武宣布时,乾隆甚至还说出:“若不安分度日,不知追悔,尚有非分之想,日后必以兄弟相残而止 。与其令伊等兄弟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的恶毒训诫 。
受到如此惊吓,二十一岁的永璜回家一年多就命归黄泉,十四岁的永璋虽然在惊恐中强撑了十多年,最终也没有活过二十六岁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诸皇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只要乾隆稍有不高兴,或者得知那位皇子的行为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其严厉斥责和打压 。
康熙|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对待亲情的态度不同
文章图片

就这样,乾隆一生虽然孕育了十七位皇子,除了夭折、早薨和被过继出去的两个儿子,到禅位时就只剩下了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和十七子永璘 。而在这四人当中,永璇身有残疾、无心帝位;永瑆无心政事、沉迷书法;永璘四处游荡、明哲保身;最终就只剩下永琰一根独苗,也就是嘉庆皇帝,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夺嫡之争 。
小结
皇位传承是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合理的立储制度,确实避免了因夺嫡之争引发的内耗 。不过,雍正和乾隆虽然经过改革创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储君制度,彻底消除了诱发夺嫡之争的隐患,但却是以失去父子亲情、手足之情这一基本伦理换来的 。
康熙|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对待亲情的态度不同
文章图片

正所谓“皇权之下无亲情”,在诱人的权力宝座面前,再美的亲情也是拦路石 。无论是康熙时期的父子反目,还是雍正时期的兄弟相残,亦或是乾隆时期的先政治后亲情,无不印证了这一残酷的现实 。
参考书籍:《清史稿》《清实录》《啸亭杂录》
【康熙|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对待亲情的态度不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