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为何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敌慈禧一个女人?辛酉政变为何轻易成功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皇帝病逝,在临死前,咸丰皇帝选择了八个顾命大臣,来辅佐他那年仅6岁的皇长子载淳(同治皇帝),这八个顾命大臣分别是: 载垣、 端华、 景寿、 肃顺、 穆荫、 匡源、 杜翰、 焦佑瀛 。
在这八人中,载垣、端华、 肃顺三人是清朝宗室之后,景寿是清朝世袭贵族,穆荫、 匡源、 杜翰、 焦佑瀛四人是军机大臣,由此可以看出咸丰选择顾命八大臣的结构是:宗室+贵族+朝臣 。
咸丰除了安排顾命八大臣辅政,还做了一个特殊的安排,就是把“御赏”印章交给慈安掌管,把“同道堂”印章交给同治皇帝载淳保管,实际上由慈禧保管,顾命大臣所有决策的政令,都要经过加盖这两枚印章,才能正式成为诏令公布天下 。
咸丰帝|为何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敌慈禧一个女人?辛酉政变为何轻易成功
文章图片

虽然中国历史上历来不乏后宫干政的事例,但是光明正大地让皇太后来制衡顾命大臣,只会让政治结构更加混乱,因为皇太后是女人,尽管政治地位高,但是他们是不方便走出后宫直接参政的,皇太后如果掌握朝政,一定需要其他男性官员来帮她们掌握外朝与兵权,而皇太后一般又会选择娘家人等亲信,这又变成了外戚专权 。
汉武帝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例,其目的就是防止皇太后与外戚干政,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效仿这一做法,直到明朝实行内阁制,历史上几乎没有咸丰皇帝的这种做法,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托孤结构 。
如果两宫皇太后没有权力欲望,根本无法制衡顾命八大臣,如果两宫皇太后有权力欲望,她们又掌控了印章与皇帝,顾命八大臣是斗不过的,皇太后本身就是自带权力的,地位又在顾命大臣之上 。
咸丰帝|为何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敌慈禧一个女人?辛酉政变为何轻易成功
文章图片

二、顾命八大臣的人选与结构有问题 。
咸丰皇帝一共选了八个顾命之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辅政大臣最多的托孤了,这八人中名义上的首领是怡亲王载垣,但他才能不足,能力最强的是肃顺,但是肃顺本人又不是军机大臣,虽然肃顺是户部尚书,他的大学士之职还是最低级别的协办大学士 。
这就有一个问题,有能力的地位不是最高的,地位最高的不是最有能力的,其实这是咸丰皇帝故意安排的,不让顾命八大臣中任意一人占据主导地位,八大臣就形不成一个权力核心,其中必有争斗 。
你看汉武帝托孤,虽然有四个人,但以霍光为首,霍光的地位能力远远高于其他三人,霍光就成为托孤大臣的核心,这样就有一个好处,容易决策,有人拿主意,其他唯命是从就行了,但顾命八大臣不同,一是人多了,决策难,二是人多了,容易让彼此产生争斗 。
咸丰帝|为何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敌慈禧一个女人?辛酉政变为何轻易成功
文章图片

所以顾命八大臣看起来势力很大,但实际真的发生了意外,很难有个主心骨,咸丰追求的是权力制衡,忘记了这个结构一旦面临意外,很难产生合力一致对外,所以慈禧才能利用回北京的机会来分散八大臣,让他们不在一起,就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
咸丰皇帝自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就逃到了热河,并且一直在热河直到去世,咸丰把他的朝廷班子也搬到了热河,所以,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基本上在热河,而在北京还有一个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留守朝廷,而这个北京留守朝廷被咸丰帝排除在权力之外 。
顾命八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北京留守朝廷的人,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让北京留守朝廷与热河流亡朝廷之间产生冲突,双方等于是天生的政敌,而慈禧发动政变的地点就在北京,北京留守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站到了慈禧、慈安这一边来支持政变,这也是顾命八大臣失败的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