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二 )


仗着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尉迟恭开始飘了 。
为了面子,他开始经常指出同僚的错误,通过贬低他人来凸显他高人一等 。
而且对方地位越高,尉迟恭越喜欢挑毛病 。
房玄龄、杜如晦这种名臣都因为尉迟恭丢过面子,就连和尉迟恭一样,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的长孙无忌,都受到过尉迟恭的指责 。
长此下来,尉迟恭在朝中可谓是四面树敌,翻车是迟早的事情 。
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在同州担任刺史的尉迟恭特意赶回来参加宴席 。
本来吧,这种君臣共饮的场合,就算一些人有什么私怨,也会装作亲密无间的样子,毕竟没人敢坏了皇帝的雅兴 。
然而尉迟恭就没有这种觉悟 。他发现有人的座次排在他的前面,顿时来气了,质问对方有何功绩?怎么敢坐在他的上位 。
任城王李道宗由于和尉迟恭有些交情,加上又是宗室,胆子比较大,特意向尉迟恭解释此事 。
谁知尉迟恭根本不买账,认为李道宗竟敢插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拳就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致使其失明 。
尉迟恭|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文章图片

他的这一番作为,彻底惹恼了李世民,这场宴会不欢而散 。
散席后,李世民派人将尉迟恭叫到自己的房间 。
李世民也不废话,他告诉尉迟恭,他之所以善待功臣,是不想重蹈汉高祖刘邦的覆辙 。
刘邦登基称帝后,不仅将那些对于西汉有功的异姓诸侯王被一扫而空,一些开国功臣也要么被其打压,要么被其逼反 。
刘邦甚至想要杀死自己的连襟樊哙 。
李世民一直在极力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他想要留下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 。
然而尉迟恭做得太过分了,使得李世民意识到对于功臣不能一味封赏,要赏罚分明 。如果尉迟恭再这样四处惹祸,李世民只能学刘邦了 。
言下之意是,要尉迟恭安分守己些,别再惹事作死,否则无法善终 。
虽然史书中没有说尉迟恭事后的反应,但是根据后来事的情推断,他并没有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
他很可能以为自己不应该在宴席上惹事,扫了皇帝的雅兴 。
至于招惹朝臣抬高自己的事情,他应该继续在做 。
于是到了公元639年,李世民再次找到尉迟恭谈话 。
尉迟恭|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文章图片

李世民告诉尉迟恭,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 。
李世民会和他说这些,明显就是不相信尉迟恭会谋反,毕竟尉迟恭的忠心,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 。
李世民此举其实是想提醒尉迟恭,人言可畏,以及他的人缘真的够差了 。
不过很明显,尉迟恭根本没听懂李世民话里的意思,还以为李世民真的相信他要谋反 。
于是他很气愤地说,他就是要谋反了 。
然后开始述说自己昔日征战沙场,为了李唐江山付出了太多,又露出身上的一块块伤疤,其意思很明显,就是喊冤叫屈 。
李世民一看,得了,自己白说这些话了 。于是对其一番安抚,就将他打发走了,至于尉迟恭以后会怎么样,李世民懒得管了 。
此后几年必定又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有不少人出手整尉迟恭 。
于是到了公元643年,尉迟恭总算是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于是上表申请告老还乡 。
李世民自然乐见此事,立刻批准了尉迟恭的请求 。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老兄弟最后不得善终,除开君臣感情不说,他也不想和刘邦一样,落下个容不下功臣的名声 。
回到老家的尉迟恭,整天闭门不出 。这说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一出门就容易闯祸 。
万一让人抓到什么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