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索尼邀请科幻作家办了个展览,幻想了 2050年的生活( 四 )
文章插图
作者藤井太洋认为这能帮助用户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或者为用户如何生活提出一个鼓舞人心的建议,鼓励人追求真正向往的生活。
不过如果真的能一次性看完人生的所有可能,那么以后的生活也许会很无聊吧。
科幻小说就是科技公司的「望远镜」
文章插图
「ONE DAY,2050」是一个纯粹概念性的展览,索尼在展览中反复强调展览内容纯属想象虚构,与索尼未来产品及服务的规划无关。
事实上,比起展览,索尼更倾向于将「ONE DAY,2050」定义为一场未来人类生活研讨会,利用科幻小说大胆而细致的想象力作为工具,创造未来的原型,而索尼则在探索作为科技公司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这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插图
▲ 1968 年的《2001:太空漫游》就预言了吃饭离不开视频的你
1865 年,凡尔纳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虚构了人类飞向月球的故事;1931 年奥尔德斯 ·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想象了抗抑郁药的诞生;1948 年,阿瑟·克拉克撰写的《前哨》(后被改编为《2001:太空漫游》)提到了人类未来会用一块平面屏幕看新闻。
从现在往回看,这些想象都已经一一变成了现实。科幻小说就像是一场思维实验,能够摆脱技术力、资金、商业化潜力等现实因素,通过虚构场景来验证产品的可行性。
文章插图
Digital Pulse 的主编 Amy Gibbs 认为,以科幻小说作为设计原型探索未来,可以让科技公司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本身。
未来的产品会怎样与人互动、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科幻小说中场景化的想象得到答案,让设计师得以探讨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回应人的需求。
正如《星际迷航》之所以能激发手机的设计灵感,并不是因为手机在剧中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而是它虚构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松沟通的使用场景。
文章插图
索尼并不是第一个利用科幻小说探索未来设计的科技公司,微软、Google 和苹果等科技巨头都有尝试将科幻小说作家合作。
这些作品不一定能准确预估未来科技的走向,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概念仍然能给科技的开发提供一个「起点」,通过当下的社会学、经济学趋势激发未来产品设计的灵感。
文章插图
如果你对索尼「ONE DAY,2050」展览很感兴趣,可以前往索尼的设计官网浏览,上面不仅有 4 个主题相关的所有概念设计,还包括 4 位作家对应创作的短篇小说。
或许可以这么说,索尼把整场展览都搬到了网络上,帮助人们设想未来、再倒推并思考「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思维模式本身,就已经相当未来。
推荐阅读
- 饭否网|清华才子拒绝马云邀请,又放弃王健林800万年薪,如今混成啥样
- 合作伙伴|向各方发出邀请!2022年服贸会市场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 人人公司|富二代学霸拒绝马云、王健林邀请,创业失败5次后,如今混成这样
- 饭否网|曾拒绝马云的邀请,又回绝万达800万年薪,如今他变成了什么样
- 企业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被邀请去回村当村长,如今这个村子发展怎样了
- 王健林|拒绝马云邀请,又放弃王建林800万年薪的清华才子,如今混得怎样
- 论坛|滴!请查收这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论坛的邀请函
- 清华大学|清华学霸拒绝王健林800万年薪,又拒绝马云的邀请,如今怎样了
- 马云|马云三次开天价邀请王菲唱歌,为啥都被拒绝,天后果然是天后
- 索尼WH-XB910N降噪耳机怎么样-索尼WH-XB910N头戴式耳机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