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裁员,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文章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藏狐,原文标题:《算法裁员,释放出了哪些“恶之花”?》,头图来自:IC photo
算法招聘不稀奇,现在利用AI算法来自动化处理海量简历筛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操作。但算法裁员,对于许多人来说就闻所未闻了。最近,一家海外公司Xsolla通过算法判断出150人是“没有生产力的员工”,然后一口气裁掉了他们。
引起争议的不是裁员本身,而是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标准:Xsolla首席执行官阿列克桑德·阿加皮托夫接受俄罗斯出版物《Meduza》的一次采访中提出,员工的“数字足迹”不符合公司标准。
远程工作时代,加上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处于困境的企业不得不裁员自救,原本无可厚非。但利用AI算法来履行裁员职责,就有待商榷了,因为这牵涉到一系列问题,比如:
靠数字足迹判断员工合格是否合理?算法开除的决定是否符合劳动保护条例?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打工人必须按照AI的喜好来行动,从而成为算法的奴隶?
算法裁员,究竟释放出了哪些“恶之花”?
边界之问
通过算法来开除员工,听起来着实有些匪夷所思,直到Xsolla创始人阿加皮托夫撰写的内部邮件被公开,人们才知道算法的判断标准是:数字足迹(Digital Footprint)。
信中提到,Xsolla的大数据团队分析了员工在Jira、Confluence, Gmail、聊天、文档、仪表板等应用中的活动,然后将那些行为路径不总出现在工作场景中的员工标记为“没有生产力的员工”。
在技术社会中,想要追踪一个人的网络活动是很容易的。此前,许多企业会通过社交媒体筛选潜在的员工,员工也会经营自己的“赛博形象”以传递好的形象,大家似乎都为企业考察员工的数字足迹投出了一张“赞成票”。
但当事情发生在裁员这一动作下,或许才会发现,数字足迹在职场的应用,正释放出了三个危险信号:
1. 模糊生活与工作的隐私边界。涉及150人规模的员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AI跟踪,并且网络活动的“蛛丝马迹”都可能被引入考核标准,还是很让人恐惧的;
2. 算法“黑箱性”缺乏说服力。通过数字足迹的可以分析判断出该人的性格特征,这在招聘时可作为加分项,但裁员需要明确的“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算法“黑箱性”让裁员这件事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服众,容易引发心理失衡的报复事件;
3. 缺乏对“幸存者”指导意义。一次成功的裁员,不仅仅在于将部分员工开除,还要让“幸存者”做好对新任务的准备、了解持续发展的规范,但通过分析数字足迹作出的裁员决定,却无法清晰地体现出被裁和网络活动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可能因为总在工作时间登录社交媒体,被认为效率过低,但这一结果对于需要与用户频繁交流的创意型岗位就没什么价值,也让“幸存者”处于惶惶然不可终日的状态。
【 算法裁员,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永久制的远程办公,与此同时,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生产力也成为难题。这个案例也驱使我们思考,个人该向企业让渡多少数字足迹访问权限,将成为未来劳动市场和法律法规的重要议题。
标准之谜
那么,通过数字足迹来衡量员工的敬业度和生产力,到底靠不靠谱呢?
我们知道,数字足迹只能跟踪到软件交互的时间和频率,对于流程化程度高的工作有直接的参考意义,但对于创造性工作就有点无能为力了。
推荐阅读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ipo|叮咚买菜被曝大裁员!回应称消息不实,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
- 搜索引擎|百度起诉人工刷量平台我爱网干扰搜索引擎算法,获赔200万元
- 裁员|叮咚买菜被曝大裁员:核心部门最高裁50%
- 巨头|互联网巨头请回答2022:裁员、抠门、开放、下沉、出海、技术
- HR|拼多多被传裁员?HR全程监视不签字不给走,赔偿分三六九等
- 腾讯|互联网巨头请回答2022:裁员、抠门、开放、下沉、出海、技术
- 裁员|情报|拼多多被爆开始裁员;恒大集团深圳总部大楼已退租;十荟团因下单不发货被罚30万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网信办: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