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怪”曹操还是“时代的因素”

杨修之死究其原因是该怪曹操还是那个时代?
古往今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是必须得用人,而且得会用能人,否则靠自己或家族的力量,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
所以袁绍、袁术依靠着自己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背景,跑赢了第一起跑线,但是到后面就不行了,因为两个袁氏兄弟共同特点都是不会用人 。
而后汉的日渐腐朽究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恒灵两个皇帝重用宦官,导致的亡国 。
诸葛孔明先生在《出师表》中是这样记载的:“先帝(指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说明恒灵两帝除了重用宦官外,也不会用人 。
曹操|《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怪”曹操还是“时代的因素”
文章图片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 。
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局面,并且长期都是这样,曹操他能不疑心重吗!他的这个疑心甚至都怀疑到他的两个儿子身上,以至于曹操后半生与他的大儿子曹丕斗智斗勇的史实都成了典故 。
当反6遇到危险时,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他要是不马上解决它,就会更加危险,所以反6就会迎难而上,本能地选择先发制人 。
这就是反6“反恐惧症”的性格,遇到不安全和压力时会本能地选择先下手为强,这和正6遇到不安全和压力时,选择逃跑刚好相反 。
之前,我就讲过,6号的性格在精神层面是有其“残酷”的一面,反6的曹操在剪除异己方面那是做得非常干脆利索,比如杀杨修 。
曹操|《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怪”曹操还是“时代的因素”
文章图片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杀杨修可不是单纯的那个“鸡肋”卖弄小聪明的故事,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杨修介入了曹操立世子的政治事件当中 。
《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外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
当时,杨家和袁家都是东汉时期数一数二的士族大家,杨修又是袁绍的外甥,有着两个家族的血统,杨修处理军政要务能力很强,人脉又很广,颇具才干的杨修选择支持曹植争世子之位 。
同时杨修还耍滑头,表面上站队曹植,背地里也曾向曹丕示好 。就在曹操最后下决心立曹丕为接班人时,他疑心自己百年后颇有才策的杨修会凭借人脉和背景,进而利用曹植做出对曹丕不利的事情,引发曹氏内乱,使得曹操痛下决心杀了杨修 。
曹操|《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怪”曹操还是“时代的因素”
文章图片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杨修
曹操杀了杨修,却为什么留下了司马懿呢?而且正是司马懿最终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事实证明司马懿才是曹魏最大的敌人,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 。
彼时,曹操已发现司马懿有雄豪壮志,且司马懿比曹操小二十四岁,算是曹操的晚辈 。所以,曹操开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司马懿能否被曹丕驾奴的问题 。曹操在临终时候还有交代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
司马懿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也敏锐地感觉到曹操的疑心,于是他面对这种困局,做了两件事,以求自保:
曹操|《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怪”曹操还是“时代的因素”
文章图片

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
第一、与曹丕搞好关系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担任太子(曹丕)中庶子,其“每于大谋,辄有奇策”,并与陈群、吴质、朱铄一起成为太子“四友” 。因为司马懿与曹丕的这种友谊,使得曹丕经常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 。
第二、勤于工作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常常废寝忘食,而且事无巨细,亲自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