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面对负隅顽抗的残敌,清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如何赢得最后决战( 二 )


04清军的善后政策
长达14年的动乱,给新疆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早已是罄竹难书,惨绝人寰,血泪斑斑 。刘锦棠在喀什,公开审判并处决了1166名极端分子,包括勾引阿古柏入侵新疆的金相印父子 。但其间刘锦棠也很注意民族政策分寸,首恶必办携从不问 。以下是一名叫做玉素甫的土耳其贵族军官写给土耳其政府的报告:
“我(穆罕默德.玉素普)和伯克胡里逃出喀什以后,变成了沙漠中的流浪者,我一直跟随着他,但是当他企图逃向俄罗斯的时候,我决定离开他(当时俄土正在交战,显然他不适合去那里)……”
“我在喀什一共待了5个月,中国人总共仅有6000兵力,中国人非常的公正和正义,他们待我很好,过了段时间以后,他们允许我离开,给我发了护照,并且派了5个人来护送我,一直到边境才分手……”
从这篇文献来看,这个名叫玉素浦的家伙,对清军的印象极好,也许因为他有贵族身份,受到了优待,和卡兹姆的遭遇完全是天壤之别 。
清军收复新疆历经数年,其军事策略、善后政策和措施颇多,这两份档案也透露出一些颇有价值的细节,澄清了不少疑问 。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四点:一是对待那些受阿古柏胁迫而被迫从军的新疆各族人民,无论是俘获还是投诚,清军都加以优待,从宽处理,多将其释放回家,甚至也包括一些高级官员 。二是从严处理从安集延来的侵略军,被俘获者遭处死者多 。
三是仔细甄别和从宽处理外国人,这两名奥斯曼土耳其军官就是例子 。作为阿古柏伪政权的军事教官,穆罕默德·玉素甫称赞清军对当地百姓非常好,对他本人也非常优待 。阿里·卡兹姆被俘虏后虽吃了不少苦头和惊吓,但终获释放 。四是清军纪律严明,凡事公平正义,赢得当地人民支持 。这也从侧面透露出阿古柏伪政权并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 。所有这些与其他文献的记载基本一致 。
攻占喀什的消息传到北京,朝中一片欢呼雀跃 。左宗棠的声名威震全国,已是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战前说他年老体衰不堪大任的那些人如今都转了态度,换了说辞,称赞他取得了自乾隆时代以来最为显赫的战功 。
清军|面对负隅顽抗的残敌,清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如何赢得最后决战
文章图片

这次征战的成果也让左宗棠极为欣慰 。战争的结果如他所愿,他漫长而艰苦的军旅生涯,此刻也达到了顶峰 。他深信这场战争会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证明了大清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他能感觉到这次胜利提高了清廷的国际地位,一扫以往孱弱无能的形象 。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引用欧洲媒体的文章,这篇文章登载在1875年5月的一份英文报纸上 。文章热情洋溢地报道了他的新疆之战,认为堪与俄国在基法的作战匹敌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左宗棠异常清醒,认为目前中兴事业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仍必须不惜一切避免对外战争,等待国力增强,才不会前功尽弃 。
左宗棠敏锐地意识到,随之而来的收复伊犁河谷的问题,面对的将是比阿古柏和白彦虎之流强大得多的沙俄,势必更加棘手 。此时,驻北京的俄国大使告知总理衙门,清廷必须先解决其他的一些突出问题,然后才能谈归还伊犁河谷的问题,而且托词伊犁百姓并无回归意愿(大家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这消息让朝廷非常震惊 。沙俄的出尔反尔激怒了刚刚得胜的西征军将士,大家纷纷向左宗棠请战,以武力收复伊犁 。那么这回左宗棠会如何应对呢?
【清军|面对负隅顽抗的残敌,清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如何赢得最后决战】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关注体元的文史沙龙 。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