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 , 落到了曹真一脉 , 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 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 , 其二 , 诸曹夏侯的成员 , 掌权者不少早逝的 , 所以落到曹真一脉上 , 其三 , 士族大臣的从中作梗 。
陈寿评价说:夏侯、曹氏 , 世为婚姻 , 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 , 贵重于时 , 左右勋业 , 咸有效劳 。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 , 先后获得重用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 , 基本涵盖了曹魏宗室的两个人 。
曹魏|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曹叡在位时期 , 夏侯霸在与蜀汉交战的西线效力 , 被曹真任命为先锋 , 与汉军交战 。夏侯霸真正在魏军中开始受到重用 , 还是依靠与曹爽的亲近关系 , 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 , 在堂侄夏侯玄麾下听用 , 曹爽被杀后 , 夏侯霸投奔蜀汉 。
大司马曹休之子曹肇 , 临时变卦的托孤
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 , 被称为“千里驹” , 曹休的军事才能很受曹操的认可 , 汉中之战中 , 曹休跟随曹洪、曹真一起镇守雍凉 , 抵御张飞、马超 , 曹操亲自对曹休说 , 表面上曹洪是主将 , 但是让曹休负责军队的指挥 。
面对蜀汉名将张飞 , 曹休识破其计谋 , 对张飞布置的疑兵置之不理 , 将用兵的重点放在下辩 , 大败吴兰 , 迫使张飞、马超撤军 , 放弃了进攻武都的意图 。
【曹魏|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曹魏|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曹丕继位建立曹魏后 , 不久夏侯惇去世 , 曹休接任为征东将军 , 镇守曹魏的东线 , 防御东吴的进攻 , 曹休多次击退吴军的北犯 , 曹丕去世后 , 曹休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 晋位大司马 , 成为曹魏的最高军事统帅 。
公元228年 , 曹休在石亭之战中 , 中陆逊诱敌之计 , 魏军大败 , 曹休羞愧交加 , 不久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 其子曹肇继承爵位 , 曹肇容貌俊美 , 有当世之才度 , 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宠信 , 官至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
曹叡临终之前 , 原本想将身后事托付给燕王曹宇、曹肇、秦朗、夏侯献、曹爽 , 但是因为曹宇推辞不受 , 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肇、秦朗有怨 , 劝曹叡任命曹爽为大将军 , 以司马懿为太尉托孤辅政 , 曹叡听取刘放和孙资的建议 , 罢免了曹肇、秦朗等人 , 以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
曹魏|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燕王曹宇的推辞 , 与刘放、孙资的从中作梗 , 成就了曹爽
魏明帝曹叡托孤的时候 , 大将军之位能够落到曹爽头上 , 更多的朝堂上一帮聪明人在争斗 , 最后落到了一个默默无闻、唯唯诺诺的老实人头上 , 有点类似于民国军阀混战 , 吴佩孚辛辛苦苦半天 , 最后老大被文盲曹锟当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