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秦国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
秦孝公时期,商鞅主持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 。但是商鞅作为秦国的功臣,并未得到应有的结局,商鞅被秦军杀死了,尸体被运回咸阳车裂,全族被诛杀 。
商鞅死后,秦国并未废除商鞅制定的法令,依然沿用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甚至秦朝灭亡后,汉朝也一直在沿用商鞅的法令 。
【商鞅|秦国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
文章图片
先秦治国理念和汉朝理念的差距,使得为商鞅平反没有价值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后世为被错杀的功臣平反,其目的肯定不是为了那个已经死了的人 。目的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用仁义来收服天下人之心 。
但是这种手段,在先秦时代是不适用的,在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前,统治阶级人家还真都是天生的贵种 。夏、商、周、秦,甚至整个战国的宗族,人家祖上都是出自皇帝黄帝、炎帝的直系子孙 。
文章图片
虽然我们汉族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炎帝、黄帝的子民,可都不是这二位射出去的那颗染色体 。而人家各国的宗族,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两位的染色体啊!
所以先秦时代,各国君主认为他们统治万民就是应该的,这是他们血管里面留着的血液所决定的 。他并不需要靠这种施恩义的手段,来俘获民心,因为百姓天生就是他们的子民 。
就比如秦始皇的玉玺上刻的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看人这说的,受到的是天命 。从汉以后,大部分祖先就没有这么光荣了,就开始讲究民心了 。
文章图片
其核心原因在于秦朝灭亡以后,标志着古代最后的贵族大宗的灭亡,此后就只有小的士族了 。士族相比于贵族大宗,力量分散得多,其影响力和统治力不可同日而语 。
所以对后世的秦王来说,给商鞅平反的价值不大,而且还会引起争议 。而且商鞅在秦国赢姓宗族内部的口碑很差,还会引起内部矛盾,有百弊而无一利,没啥必要 。
文章图片
唯结果论来说,秦惠文王时代建立的功业,要远高于秦孝公,平反商鞅,就要抹黑先王,赢姓宗族肯定不答应
现在我们看历史,总是喜欢寻根问底,分析一个问题的根本,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当时的人,评价同时期的人物 。普遍都是唯结果论的,就像现在很多公司总是追求绩效一样 。
从秦国的历史来看,秦孝公和商鞅是打基础的,他们干的都是人们看不见的功业 。但是到秦惠文王时期,他干的是让秦国走出闭塞的关中,走向中原的事业,从结果来看他的功业更加耀眼 。
文章图片
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秦孝公应该是对秦国统一居功至伟的,应该享有很高的评价的 。但一般正史并无追谥王号的记载,《越绝书》中记为“平王”,平虽然也算是褒谥,但是又周平王珠玉在前,这个平怎么感觉一般啊!
因此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可能秦惠文王嬴驷的功绩要超越其父孝公的 。而且在《战国策》中还记载了孝公临终有传位商鞅的想法,商鞅在孝公病危时,更是独揽军政大权 。
这样的行为完全是置整个嬴姓宗族于不顾,商鞅的大权独揽,也深深的刺激这赢姓的神经 。因此公子虔诬告商鞅的时候,站出来为商鞅说话的都没多少人,如果有恐怕商鞅也能潜入咸阳躲藏进行自救吧!
推荐阅读
- 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但为秦国?所作?的贡献不容忽视
- 秦国|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 秦国|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 魏国|三家分晋,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便利,山东六国各有各的悲催
- 秦国|他是秦时名人,比秦始皇小3岁,一番话为秦国赚得16座城池
- 秦国|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 楚国|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 皇帝|历代王朝,护卫皇帝安全的都是哪些军队,如何确保他们的忠诚度?
- 诸葛亮|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 王朝|帝国夕阳下的不同风景——历代王朝到了末期,版图还剩下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