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施琅向康熙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非常有意思,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1683年,也就是施琅率水师平定台湾后不久,他上书康熙的内容如下:
"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 。
趁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时机,士气正盛,而且此时的日本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我大清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其彻底的臣服,永绝后患!"
施琅|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文章图片

▲《皇明祖训》中的不征之国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
意思就是说,不要依仗明朝的富强,贪图一时的功绩而兴兵去跟人家开战 。为什么朱元璋会这样说呢?原因还是在于经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说到底还是为了经济,如果攻打一个国家,占领以后获得的收益能够大于你的军费开支,那么这种战争就是赚的;但是如果你占领人家的土地后,获得的收益比军费开支还要少,因为经济上不划算,即便你打赢了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最后还是要撤回来,这种战争就没有意义了 。在朱元璋看来,日本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上不划算的国家 。
在康熙之前300年的朱元璋明白这点,那么300年后的康熙呢?也自然明白这点,想必《皇明祖训》康熙是看过的,所以我们看康熙一生的战史,从未对这15个“不征之国”用兵,他想到的和朱元璋想到的都一样:经济不划算 。
施琅|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文章图片

▲1683年形势
康熙在1683年平定台湾后,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解决,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准噶尔,当时已经在草原上崛起,另一个是沙皇俄国,当时已经入侵到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这两股势力对清朝都构成了直接威胁,尤其是准噶尔,所以康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准噶尔和沙俄上 。
在1685-1688年发动了两次雅克萨战役后,清军击败了沙俄远东军主力,并于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的沙俄问题 。
施琅|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文章图片

▲1689年形势
而到了这个时候,准噶尔已经称霸草原,成为了康熙最大的战略威胁,之后康熙便全力对付准噶尔,此后几年连续对准噶尔用兵,多次击败准噶尔,直至1697年噶尔丹服毒自杀才算是彻底解决了准噶尔这个北方大患 。
如果康熙在1683年的时候同意了施琅的方案,就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敌人,在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都存在的情况下,对日本用兵从战略上来说就是明显的不合时宜了 。
局势上不可控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其疆域都是有限的,因为疆域太大了会患上“肢端肥大症” 。就拿清朝时期的交通来说,北京传递一封八百里加急到广州需要个把月的时间,而广州回复北京也要同样的时间 。如果广州发生了状况,当地的官员汇报给康熙,然后康熙再回复当地官员,至少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
而从日本到北京的距离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差不多,但问题在于日本到北京还不全是陆路,有相当的路程是海路,这个速度就比陆路跑快马要慢多了 。因此即便清朝能够打下日本,同时清朝不考虑经济问题死命往日本砸钱维持当地庞大的驻军,一旦日本发生了状况,康熙要知道的话,恐怕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问题了,等到康熙知道了情况再回复到日本,很可能小半年都过去了,如果当地的将领要等到康熙的回复以后再行动,恐怕局势早就陷入了失控的状态 。
所以要控制住日本,康熙就只能采取委任制,即授予当地将领很大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康熙对驻日清军的控制力就相当有限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唐朝就是个例子,唐朝为什么会发生藩镇割据?就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权力太大了,那么唐朝为什么会给藩镇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呢?也是因为唐朝的“肢端肥大症”,领土太大皇帝管不过来,便让边疆大员自行处理当地事务,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