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听着耳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割据的混乱历史,以及那群叱咤风云的人物说得上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但其实,东汉末年并不是分成了三国,至少有四个国家 。
然而在后世的历史记载或是口耳相传中,几乎提到东汉末年,想到的却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 。那么为何东汉末年实分四国,人们却甚少提到第四个国家,罗贯中也只写三国呢?被抹去的那国有何秘密?
东汉|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听着耳熟
文章图片

【东汉|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听着耳熟】送他去学习,为他娶了妻,百般照顾 。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推举为尚书郎 。一度升任了冀州刺史,然而由于谣言,上任没多久便被罢免了 。此时他遇见了第二个贵人,他的同乡徐荣在董卓底下担任中郎将,推举公孙度成为了辽东太守 。
公孙度是个有手腕的人,只要给他个发展机会,他必然会不断壮大 。果然,辽东郡被他治理得服服帖帖,夫馀国王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 。高句丽倒是不服气,公孙度带兵收拾了一顿,一战之后高句丽也听从辽东调遣 。接着是乌丸,彼时中原混乱不堪,只有辽东因为强大兵力堪称是乱世之中难得的“世外桃源” 。
东汉|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听着耳熟
文章图片

《三国志》记载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公孙度与亲信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他是有雄心壮志的,也确实有这个实力,没多久摇身一变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蜀汉兵力在十多万,公孙氏的兵力大约也在十多万,且是由北向南 。完全有实力南下一战,因而在200年官渡大战,曹操想要拉拢公孙度时 。
他拒绝了,本来计划在曹袁两败俱伤之际进军中原,但很不幸 。他在204年去世,公孙度的后代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燕国再也没能跻身三国之列 。当然,凭着较大的实力,还是能暂时维持的 。一直到237年,曹魏在其余国逐步衰弱时蒸蒸日上,有了一统中国的决心 。首要解决的便是后方的燕国,237年曹叡派毋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 。
东汉|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听着耳熟
文章图片

第二年司马懿率大军卷入重来,公孙渊调兵防守辽隧,不料中了司马懿的调虎离山之计 。他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燕王公孙渊与全城军民被围,弹尽粮绝之后不得不投降 。公孙渊逃跑路上被魏军斩杀,燕国灭亡,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
退出时间过早,这也是燕国在历史记载中少出现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大抵是燕国少参与中原争斗而是专心经营与海外 。只能说实在是公孙度死得太早,后继者又不给力,否则局面可能是四国鼎立 。
参考资料:《三国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