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峰|留给永辉超市的时间不多了?


李松峰|留给永辉超市的时间不多了?
文章插图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老友记(ID:tlaoyou-com),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日前,李松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永辉将撤销原有七大战区,改为“总部平台直管、省区总经理负责”的新组织架构。
据地歌网了解,2019年时,永辉云超组织架构调整,全国业务被划分十大战区;到2020年5月,永辉业务架构再调整,全国战区“十进七”。
到今天,这些战区都将不复存在。
地歌网注意到,这是李松峰上任以来,首度对内部管理架构进行调整,他也表示,战区撤销后,平台将为省区提供供应链、运营的支持;省区聚焦打仗,快速响应竞争和挑战。
经过调整后,永辉的组织架构将更为扁平和机动灵活。但这并非永辉首度进行组织调整,早年的农改超、全员合伙人等改革,也对永辉的管理架构有着深远影响。
但这一次,形势所迫,永辉不得不变。
在外部,社区团购已经打到家门口,商超股“一片哀嚎”,作为行业龙头的永辉超市,业绩上也是严重受创;因此,永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委任新CEO、“动刀”战区体系。
只不过,战区变动背后,永辉还会面临哪些内部挑战?组织大变革并非首次,永辉又是否会重蹈新零售时期的覆辙?
“自营”之殇战区变省区后,李松峰解释称,这是为寻求扁平化、灵活化的组织架构。
李表示,原有战区制下,各战区与总部沟通链路长,难以直接触达,最终导致战略推行阻力大、执行效率大,“(战区)容易形成孤岛。”
战区撤销后,总部平台直接和省区对接,相当于在管理链路上压缩一个决策层级;同时,平台会提供法务、财务等职能支持,以及采购、供应链和技术等中台服务。
省区放权、中台支持、打通沟通链路,这一转变很“互联网化”。
实际上,自推动新零售转型以来,永辉就在不断强化自己的“互联网味”,包括引入京东和腾讯等股东、成立永辉云创、试水线上到家业务等。
但到头来,技术仅仅是提供了工具,永辉不能忽视的是,数字化其实是组织问题;在2019年时,永辉董事长张轩松也表示,“不能说弄个APP就是新零售。”
于是乎,永辉开始重走组织变革路,并且完全“自建自营”。
对于自营道路,李松峰认为,永辉之所以在数字化上选择自建自营,是因为数字化是提升用户体验、提升效率的关键一部分。
诚然,自营路线有利于更好把控各链路的步调一致,以及完全掌握自主权,如今李松峰的组织变革也是基于此来实行。
但“前车之鉴”在先,永辉自营道路能跑通吗?
2017年,新零售转折的关键年份,腾讯、京东纷纷入股永辉超市,助力其数字化改造,试图走“阿里+大润发”的第三方赋能路线。
不过,永辉反其道而行之,在相继拿下两大巨头的融资后,坚持选择“自己做”,在管理、技术和门店扩张上,统统以自有路线来推进。
最终,永辉吃到苦果。
2017年1月1日,永辉首家“超级物种”店开业,这一被永辉视为“新零售样板店”的业态,最顶峰时期的门店数量也没超过80家;永辉mini的结局更惨,2019年时全国门店数量还有573家;到2021年一季度,mini店仅剩70家。
彼时,永辉也效仿互联网企业项目组式的“赛马机制”。以永辉云创为例,核心团队共12位创始人及合伙人,每位合伙人可组建子公司,数量不超过6个;照此模式,永辉云创孵化出了超级物种、云创生活等项目。
只不过,顶层设计与中层执行的割裂、创始人之间的理念分歧、对新零售发展态势的误判……种种错误叠加,永辉最终没能顺利完成“大象转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