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券|90后薅羊毛45万:人人都有充当迫害者的欲望,扮演“三角游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此前,两名90后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非法获利45万而被捕引发热议。
犯案的两人都是某“买菜平台”前员工,在得知平台推广注册新用户和拉新用户,就可以得到满减优惠券消息后,通过虚拟手机账号等非法手段,骗取了大量“新用户”及“邀新”优惠券。
两人利用平台给出的这些“大额”优惠券,以极大低于市场的价格,大量购入实体商品,而后又将这些商品转卖至正规市场,并从中赚取差价,而两人每单至少会有30元获利空间,最终通过非法手段,两人获利近45万元。因涉嫌诈骗罪,两人已被浦东新区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消息一出,网友们不淡定了。大家的看法是:
平台自己的漏洞,被识破后薅了羊毛,为什么会触犯刑法呢?
乍一看,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
优惠券|90后薅羊毛45万:人人都有充当迫害者的欲望,扮演“三角游戏”
文章插图
【 优惠券|90后薅羊毛45万:人人都有充当迫害者的欲望,扮演“三角游戏”】但若细想,就会发现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不良心理:只要是别人的错,我钻了空子牟利,不算违法。毕竟,是你有错在先。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种心理意味着什么呢?价值观扭曲、行为素养差、内心法制观念以及是非观念淡漠甚至于没有。
借用卡普曼三角形理论,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清楚犯案人、执法人、网民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卡普曼三角形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Karpman卡普曼提出的。这个理论中包括有三个角色:
1. Victim受害者
2. rescuer拯救者
3. Persecutor迫害者
注意,这三个角色,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都曾经担任过的三角戏剧中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以“小我”角色,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切换。
当“小我”(即我们自己)扮演了三角戏剧中的某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去维系这三角戏剧的平衡,就会开始无意识地扮演对应角色。
而这类非常隐性的心理剧目,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内心上演,并且我们对此几乎毫无察觉。
优惠券|90后薅羊毛45万:人人都有充当迫害者的欲望,扮演“三角游戏”
文章插图
卡普曼使用三角形来反映日常生活戏剧中的冲突,或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交易。
而剧中的三角模型,则模拟着冲突中每个个体的独立责任,个体独立责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扮演的具有破坏性和变化性的角色。
卡普曼在冲突中,又定义了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 逼迫者(迫害者)
· 救助者(拯救者)
· 受害者(一个下降位置)。
在这个心理学戏剧理论中,卡普曼将角色全部放在一个倒三角形上,并称其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侧面或面孔。
让我们回到90后薅羊毛获利45万这个案例上,来审视各方,尤其是网友对此事件的态度。在这件事情上,从法律层面看,它就是一个刑事诈骗案,因为它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和规定。
优惠券|90后薅羊毛45万:人人都有充当迫害者的欲望,扮演“三角游戏”
文章插图
譬如,电商平台的原始商业逻辑是:
1. 为平台拉来新注册用户的用户,可以享受平台给予的“中介费”好处,即半价优惠券。
2. 注册新用户越多,平台以此类传销商业手法获取的新用户就越多,市场份额就越大。
3. 平台此举是符合法规的合规操作,是繁荣市场的手段和方式,受官方法律保护与支持。
4. 平台有对非法行为、非法薅羊毛行为及人员采取刑事措施的权利。
在此正常商业运作逻辑前提下,作为市场监管方的工商管理机构乃至相关法律机构,对平台方此举是默许和支持的。可看作是三角关系中的“救助者”角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