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MVP方法:如何借助数据驱动产品商业化?( 四 )


精益数据分析方法中,还针对这些指标给出了重要的基线数据。例如,在进入规模阶段之前,月用户流失率应该降到2%~5%以下;在进入规模阶段之后,周用户增长速度应该达到5%。这些都是硅谷众多精英总结的宝贵经验。
三、产品度量指标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敏锐的信息直觉是先决条件,但首先要能够甄别有价值的信息。
得益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海量的数据也变得唾手可得,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于产品决策。不过,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胡吃海塞”也不可取,我们必须要保持一个科学的产品指标列表,去除垃圾信息,专注于那些真正对产品有影响的指标。
产品经理们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指标数不胜数,简单起见,我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对各阶段重点关注的指标进行了标注,如图7-11所示。
商业化|MVP方法:如何借助数据驱动产品商业化?
文章插图
图7-11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重点关注指标
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产品经理工作的重点不同,因此关注的产品指标也不同。
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先是在产品研发阶段进行“数据埋点”(常见于互联网产品或智能产品,对未来数据分析所需产品数据指标的进行预测及采集筹备);到产品发布后的试销,获取市场数据验证产品设想;再到产品市场拓展所关注的渠道数据,以助调整营销策略;再到面对市场入侵者,关注竞品数据,改进产品,确保竞争地位;再到关注留存数据,挖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直到最后衰退期关注促销数据,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确保不亏损或能够平稳“刹车”。
由此可见,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关注的产品度量指标不同,具体体现如下。
1. 灰度灰度即产品开发期,在这个阶段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比如产品有没有Bug、必要功能是否齐全、相应速度能否达到用户期望,服务期承载量在一定时间是否可以支撑1万用户同时访问等。只有这些既定产品指标达成,产品才能够发布上市。
2. 引入引入期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产品上市后的用户反馈,即验证产品可行性。
我们的用户是否像我们设想的那样,很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并愿意支付我们设定的价格。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再次购买,是否会推荐给朋友或亲人购买,认为我们的产品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等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用户回访和问卷的方式获得)是衡量我们产品好坏的关键指标,是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的先决条件。
3. 成长成长期是产品大范围推广的市场拓展期,这个阶段我们广布渠道,获取用户。
除用户增量外,我们还要关注渠道获客成本、增长率、活跃度、转化率等关键指标,优化渠道政策,尽量将渠道费用控制在产品定价时所设定的最高值以内(互联网产品除外,前期投入,成熟期变现,但注意做好测算)。
一般这个阶段还会出现大量的竞争对手,要时刻的关注竞品数据(性能、价格、渠道政策等),确保市场优势,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优势对后期的盈利空间影响较大,占主导地位不仅可以掌握定价权,还能形成“吸虹效应”。
4. 成熟成熟期用户增量减少,市场份额趋于稳定,工作的重点转移至增加销量和增加利润上。
增加销量在用户基数不变的情况下最佳的途径是想办法增加用户的复购率,即用户多次购买,比如快消品。
产品的利润率在产品定价时基本上就已确定,一般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后延而降低(软件产品除外,前期成本高,后期成本低),但也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或延伸产品来提升利润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