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买官卖官,只因缺钱
【|刘军:买官卖官,只因缺钱】嘉庆帝批评奏议停止捐纳的大臣时所言最为沉痛:朕深知捐纳为腐政 , 但赈灾弭乱 , 均需用钱 。如果你们能弄到钱 , 我马上就停止捐纳政策 。
捐纳满足了潜在需求
“捐纳” , 俗称买官卖官、卖官鬻爵 。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中“捐纳”概念限定较严格 , 指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 , 向社会出售出身资格、铨选资格以及升职晋级的资格 。通俗地说 , 就是政府出卖做官的资格 , 其收入纳入国家财政 , 而非个人之间的私相授受、买官卖官 。
清代之前 , 捐纳大多是国家财政困难时的权宜之计 。清代则从顺治入关到宣统帝逊位 , 捐纳不停 , 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覆盖全国的制度 。清代捐纳种类多样 , 可以捐出身(监生、贡生、举人等) , 捐实官(文职、武职等) , 捐铨选(分发、捐免、花样)、捐虚衔、捐封典等 。比如除了捐纳实官(实职)外 , 还可以捐先用(先行赴缺补缺)、捐即用(立即赴缺)、捐免(免予处分)、捐复(受处分后复职)等 。
平民通过捐纳 , 即可获得做官的资格 , 等候铨选补缺 , 应卯候任 , 从而成为官僚队伍的候补者 , 得以跻身王朝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按照传统科举制的程序 , 晋身官僚或候补官僚这样的特权阶层之中 , 原本需要数十载寒窗苦读、历经乡县州府部殿层层考试的选拔 , 而现在捐纳数十两至数万两银子 , 就可以厕身其中 。民众一时趋之若鹜 , 甚至有不惜借贷捐纳者 , 也就可以理解了 。
捐纳给官僚制度及社会带来了腐败
明清两朝政府公开制定并长期实施“捐纳”政策 , 其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在于 , 捐纳既能满足政府财政需要 , 又迎合社会需求 。同时 , 这一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和支撑 , 迎合民众的社会流动性需求——一般庶民借此得以购买做官的资格 , 获得向上流动的阶梯 , 科举获胜或已经入仕的官僚阶层也可以出资购买晋升资格(促进向上流动)和规避处分(防止向下流动) 。上下均有需求 , 因此捐纳制度虽然弊端明显 , 广受抨击 , 但仍然得以持续数百年 。
伍跃的老师、捐纳制度研究的开创者许大龄即认为 , 捐纳开创之初 , 立法颇周 , 用人惟谨 , 运行得还算有成效 。但长期实行下来 , 弊端丛生 , 国家所得不多 , 吏治却损坏到无法收拾 。(《清代捐纳制度》)
伍著对于捐纳制度陈义虽高 , 但对于捐纳的弊端及危害 , 却也并未回避 , 一再指出 , 捐纳制度给官僚制度及社会带来了腐败 。
变革未成 , 王朝崩裂
“征税的权力事关毁灭的权力 。”捐纳 , 从本质上看 , 是王朝国家的“超财政”的财政税收手段 。传统农商国家 , 财政基础一般局限于田赋、工商税和官营专卖税收(盐税等) , 财源较为有限 。为履行紧急或必需的公共/半公共职能 , 不得已而辟此捐纳财路 。清代统治者对此均很明白 , 而尤以嘉庆帝批评奏议停止捐纳的大臣时所言最为沉痛:朕深知捐纳为腐政 , 但赈灾弭乱 , 均需用钱 。如果你们想不出开辟财源的办法 , 就不要光发议论 。如果你们能弄到钱 , 我马上就停止捐纳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