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杜聿明为何总是副司令?并非杜聿明愿意当副手,而是资历摆在那里


杜聿明|杜聿明为何总是副司令?并非杜聿明愿意当副手,而是资历摆在那里
文章图片

【杜聿明|杜聿明为何总是副司令?并非杜聿明愿意当副手,而是资历摆在那里】图片来自网络
国民党在东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但是行政却在熊式辉的管理下一塌糊涂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此来并不是来接收的,而是来搞“劫收”的,东北在这些接收大员们的“劫收”下陷入一片混乱 。为此,蒋介石想要委派一名在军内和党内都资历深厚的人到东北接替熊式辉 。
而在南京,陈诚此时和白崇禧为了争夺军权已经闹的是鸡飞狗跳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把陈诚派到了东北接替熊式辉 。
陈诚到东北权限大了很多,把军权、政权一把抓 。如果陈诚真的具备这个能力也就罢了,可是陈诚一到东北就连吃败仗,从1947年9月到1948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民主联军打击下,接连丧师失地,军队只能龟缩在长春、四平、沈阳、锦州一线,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
1948年1月初,随着国民党精锐的新五军被全歼,陈诚实在是在东北呆不下去了,只得以胃病复发为名灰溜溜地逃回南京,他曾经哀叹:和共军作战,就像是被判了无期徒刑 。
那杜聿明此时在做什么呢?
自陈诚来到东北,杜聿明就知道东北的军事危矣,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以当时军内对陈诚军事能力的评价来看,陈诚从北伐之后,其军事才能就没有超过一个炮兵营长的水准 。这个评价虽然刻薄,但也反映出陈诚的指挥能力确实不高,而作为指挥能力突出的杜聿明限于资历的缘故,是根本无法全面执掌东北这块要地的 。但要是留在东北,军事上势必要受到陈诚的掣肘,因此,在得知陈诚要来东北的消息后,杜聿明称病(也确实满身伤病),来到上海治病 。
1948年6月,杜聿明病势稍好,蒋介石就委任他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做老资格的刘峙的副手 。
本来,这个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位置应该是同为黄埔一期生的宋希濂的,可是宋希濂得知在徐州“剿总”的战斗序列中有孙元良的第16兵团,说啥也不肯就任 。原因就是宋希濂太了解孙元良了,这个人是根本不可能与其他部队精诚合作,互相配合的,稍有风吹草动,孙元良必定第一个逃跑,关于这一点,宋希濂在抗战中的一系列战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
宋希濂不肯赴任,蒋介石身边也确实无人可用,没办法,只得把正在上海医院治病的杜聿明拉了出来,做了徐州“剿总”的副总司令,而宋希濂则到了华中“剿总”做了副总司令 。
杜聿明|杜聿明为何总是副司令?并非杜聿明愿意当副手,而是资历摆在那里
文章图片

宋希濂 图片来自网络
杜聿明到了徐州之后,刘峙对他还算不错 。因为刘峙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平庸,现在来了一个替他顶缸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发起,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卫立煌的指挥下节节败退,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再次派杜聿明到东北,可是此次已经不是1947年了,杜聿明此来根本解决不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兵败如山倒的局势,他只能发挥出一个作用,那就是尽量撤出部队 。
辽沈战役后,杜聿明又重新回到了徐州,继续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
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在东北已经失去,华北平津地区也不可保的情况下,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全面从徐州撤兵,把集结在徐州地区的这几十万部队撤往华中地区,依靠大别山和淮河一线与解放军进行一场持久战 。在这个地区作战,既有地利可以屏障,又离后方比较近,可以有效的获得后方源源不断地支持 。按照这个部署,即使没有战胜解放军的把握,但可进可退,立于不败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