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林则徐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二 )


即使拿大陆的教材与台湾的教材作一下对比,也能发现明显的不同 。不同于大陆历史教材给林的“民族英雄”之誉,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高级中学《历史·下册》只简单叙述了林则徐的禁烟与销烟活动,对虎门销烟未评一句,对林则徐本人也是未置一辞,仅在课后活动参考里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之前少数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之一,请查阅资料,描述林则徐的见解与禁烟的作为 。
“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多么吝啬的一句定性啊!但却保持了治史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中立与疏离 。
直到今天,主流史学对于鸦片战争的研究,基本观点还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宏观方面,总体上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后——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军队、中世纪的组织技术,不足以抵抗近代化的西方文明国家;微观方面,具体叙述上,却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样一种倾向——只要中国坚持抵抗,只要全体大臣都是林则徐,只要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不搞破坏,只要道光皇帝不犯昏,中国就能获得胜利!郦永庆先生认为这种封建史家的“奸臣误国论”,“在揭露西方列强侵华罪行的同时,使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总结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经验教训” 。
感性上看,“奸臣误国论”乃是一种民族自慰,伤不起的表现;理性上看,妨碍中国正确看待先进文明,进而影响我们的近代化路径选择与近代化进程 。事实上,相较于邻国日本来讲,我们的近代化起步艰难迟钝,过程曲折反复,这个我们更伤不起啊!

推荐阅读